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一名17岁的花季少年,在与母亲发生言语冲突后,纵身一跃从桥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视频中,孩子从轿车中出来,决绝地冲到桥边跳了下去

母亲紧随其后试图阻拦,但没有能够救回孩子

眼见悲剧发生,母亲崩溃自责,跪地大哭,令人无比揪心

据报道,男孩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遭到母亲的批评,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在媒体公布事件发生过程的视频后,许多人都扼腕痛惜。张怡筠博士也在微博上发声,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我们无法确知这个孩子经历了什么,会在妈妈面前如此愤怒而绝望离去。

青春期孩子经历身心风暴期,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及帮助。孩子长大,父母的育儿方式也要跟着成长。

——张怡筠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继婴儿期之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段,也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逐渐走向成熟,但大脑和心理的发展,还在进行当中,张博士把这个阶段比喻为“大于小孩,小于大人”。

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愿,自我意识也更强,因此亲子关系容易变得紧张,矛盾升级,也让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

关于“跳桥事件”,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看到的是亲子之间沟通的巨大障碍和痛苦。这种痛苦大到甚至会让一个孩子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抵抗。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这是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

解决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的,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与他对话的方式。也就是说,当孩子成长到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我们与他沟通的方式,也应该升级为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方式,而不再是与“幼儿对话”的方式。

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与“幼儿对话”的方式中,由于对方还只是个弱小的孩子,生活和心理建设都完全依赖父母,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父母更多是照顾者的角色,甚至是一定意义上的“包办”角色。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他的一切需求,都必须由父母来提供帮助和满足。所以在双方沟通交流时,父母可以更多地指导、甚至是要求幼儿。对方通常都会接受,或者不得已最终也只能接受。

而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与“青春期孩子对话”就意味着把对方当成有独立意识、自主个性的人,甚至是需要彰显自我个性的人。父母在沟通中,要主动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并且在行动上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杜绝采用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用平等的对话和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体验到被包容和支持的感觉。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沟通前提,让沟通进行得更加顺畅。

张博士发现,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国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这些错误,应当及时地纠正过来:

错误1:习惯于代替孩子做计划、做安排,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个人意愿。

许多家长由于过于担心孩子犯错误,不够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给孩子独自尝试的机会。但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变得渴望去探索。甚至“跃跃欲试”本身就是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能。如果家长不懂得放手的话,孩子永远没有尝试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或是从成功中获得经验。

错误2:强调父母的权威,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意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的,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应当随之更新。父母的权威,应该体现在把控大的原则和边界上,而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控制者、审判者的角色。过于强调服从,会磨灭孩子的个人意志,加剧紧张的亲子关系。

错误3:经常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任何情绪的产生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即便在父母看来大不了的事情,有可能在孩子心里也是一道难以突破的难关。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最不应该说的话,就是“有什么了不起”,“这有什么值得难过/生气的”,“没事、不怕、不要紧、坚强一点”。这些看似在“安慰”的话语里,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这会让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的感受,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错误4:“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爸妈的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一句“都是为你好”似乎就把父母放在了代表“正确”的一方。殊不知,每个人人生的道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青春期的孩子,伴随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孩子的批判意识增强,他们还是用怀疑、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不再对家长一味地盲从,开始用自己的标准重新对父母进行定位和评价。

错误5:不懂得保护孩子的隐私,甚至认为孩子不应该在父母面前有隐私。

我们曾经和情商夏令营的孩子们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命题,那就是“怎么藏日记本”?为了防止老爸老妈偷看日记,孩子们的招数常常五花八门,斗智斗勇令人啼笑皆非。

一个孩子曾经分享了她的经历:说自己洗澡的时候母亲时常进出浴室,她实在无法接受就表达了抗议,没想到母亲居然说:你人都是我生的,这还怕什么呢?

面对不懂得保护孩子隐私,甚至天然地认为孩子不需要隐私的父母,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地提醒:聪明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就应当享有自己的隐私的空间,与他们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一点,不应该因为是孩子的父母,而有所区别。

错误6:帮孩子挑选朋友。

家长有时候会根据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因素去评价孩子的朋友。但中学生其实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了,如果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一定是因为朋友身上有令他欣赏的品质,或者是两个孩子相处愉快,能够影响彼此。如果家长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仅仅根据学习成绩就对孩子的朋友“评头论足”,会非常伤害孩子的情感,从而引起激烈的矛盾。

错误7:不顾孩子意愿将孩子纳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因此就会非常自然地将孩子带在身边,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但当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孩子就有意愿自己做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参加的活动。但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不能意识到,仍然想以前一样,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出游,这会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6岁以前是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父母是“照顾者”的角色,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错失;而进入小学后,家长开始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孩子学习成长。

可是当进入中学之后,家长需要剥离“照顾者”的角色,并放弃一些“指导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旁观的“教练”,放手让孩子到场上去“勇敢拼搏”,并在场外默默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并能在关键的时候叫停比赛,将孩子拉回来讨论上一场的得失利弊,达成一致后重新调整状态,然后再次上场。这才是家长与青春期孩子良性的互动模式。

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能够努力完成自己人生角色的调整,与孩子一起构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接纳和理解中度过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葱岁月。

情商课堂精品推荐

聚焦青春期孩子三大成长难题:

分别从学习、社交、亲子沟通入手

20节线上音频课,3大主题板块

一起学习,为您的青春期的孩子护航!

该课程为张怡筠情商课堂X喜马拉雅联名课,张怡筠情商教育老用户独家享受上新优惠码,使用说明【重要】:

  1. 下载并打开“喜马拉雅APP”,在右下角点击”账号”,打开“我的钱包”,点击“兑换码,填写已经购买”兑换码”,即可收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