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曾经关系国家命运的大建设,如今只留下不为人知的三代人。

有必要解释下什么叫“三线厂”,这个词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连我也是长大后才懂的。

因为在50年前,我们的存在属于国家机密,直到80年代末期才逐步公开。

——起因——

1956年,中苏关系破裂,开始武装对峙。

1962年,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组织以进攻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

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

——决定——

面对这种紧张政局,中央作出判断:我国正处于各国敌人的包围之中,随时会发生侵略战争。而现代战争胜利与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军工生产,而当时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一带。而这些地方都在国防前沿,一旦战争爆发,必然被敌方摧毁。

因此,中央做出了如下决定:

将所有军工制造、机械制造、化工、精密仪器行业的生产资源,逐步迁入四川、贵州、甘肃、山西等大陆腹地,而且为了保密,涉及军工类的工厂几户全部设在山区。

这些内陆不宜被战争波及到的省份,统一被归类为“三线地区”,而这些当时肩负国家兴衰重任的工厂,被内部简称为“三线厂”。

而为了保密,所有涉及军工的厂全部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113厂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我的童年——

作为一名三线厂子弟,我就出生在甘肃省陇西县西北铝加工厂,而更多的,我们习惯上称之为“113厂”,从子弟幼儿园、子弟小学、子弟初中一直到子弟高中,在这里度过了所有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厂区大门

厂子不远处有座仁寿山,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爬山。爬到最高的亭子俯瞰下去,总想找到自己家住的那排房子,可是被郁郁葱葱的大树遮住,很难找到,甚至整个厂区、家属区也被巨大的白杨树、梧桐树包裹。爸爸说:大树长得高,不容易被轰炸机找到。然后就会给我讲起他在哈尔滨实习和来到陇西盖厂房、盖俱乐部的故事。

父亲年轻时在哈尔滨101厂实习留影 第一排右起二

那时候厂区和生活区连成一片,周围筑起一圈围墙,有学校、医院、公园、食堂、俱乐部、菜市场、粮油店,基本上不用出厂区,人的一辈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完全可以在厂里度过。

和周围的农村孩子不同,厂子里长大的孩子,总带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自带光环般,在这“世外桃源”无忧无虑的长大。

好像是清晨7点,厂子里的大喇叭就开始播音,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与学校。这样的场景,每天随着喇叭早中晚重复三遍。

家里的钥匙用一个毛线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放学了自己回家,或是贪玩满厂乱跑,反正厂区也没多大,而且街坊邻居都认识,也不担心跑丢。

俱乐部门前一年一度学雷锋日老传统 磨剪刀、修理电器、缝补衣物等

学校里老师讲的也都是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厂子弟的普通话说得都很好。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因为厂里的东北阿姨叔叔太多了,以致于普通话有点跑偏,带着股苞谷茬子味自己都没察觉,高中毕业离家后,大学同学、同事一听我张嘴都以为我是东北的。

还有托儿所、大野地、高地、小树林、三车间、八单元、机修厂,专门通向厂里的铁轨和火车,春天杨树上掉下来的毛毛虫、秋天又用杨树叶干劳保……

50多年过去了,许多三线厂被撤除,要莫变成普通的国营企业,113厂也没能逃过时代的车轮。往日的辉煌虽已不复存在,却足以消耗了几代人的青春,爷爷辈建设、父母辈在这里度过一生,我这一辈在这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少年。太多太多只属于113的记忆,写下这些,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记得——

还是想用贾樟柯导演的《24城记》结尾的那句话——“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自豪一生”。提名戛纳最佳影片,却在国内禁播。看过片子,有人不知所云,有人却从头哭到尾,触动我们的,是曾经的繁华消失在旧厂房倒塌所扬起的漫天风尘,是曾经的荣耀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成了过眼云烟。历史的车辙,藏着我们这三代人回味一生的珍贵回忆。

——邻居郭奶奶的故事——

郭辉郭奶奶

看到金亮伟在掌上陇西上发的名为《因为老父亲一句话,她决定坚守113厂一辈子》的文章,若不是有人提醒,怎么都不会想到照片中这个年轻俊俏的小姑娘,竟然就是隔壁房头郭奶奶。

郭奶奶一家是113厂最早的第6户人家,她16岁随老父亲郭励来到陇西。刚来陇西那会儿,一下火车,看到贫瘠、荒凉的陇西,跟老家哈尔滨的差距心头顿时凉了半截,就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来这么穷的地方啊?”老父亲严肃的对她说,“正因为这个地方这么穷,所以才需要我们建设,带动这里的群众百姓走向致富路!”

郭励 右起三

2008年,老父亲郭励去世,临终前,他对女儿郭辉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一辈走到头了,你这一辈就留在113厂维护厂子,坚守阵地哪都不要去。我们这一辈老的老了,走的走了,要是你也离开了未免显得人心惶惶......”

郭励 左起三

为了父亲的一句承诺,郭奶奶一直守到现在。看着老父亲一手建设起来的113厂不断壮大,走向辉煌。她也跟儿子说,既然答应了你姥爷,你也就哪都不要去......有时候她也想,不要那么认真,不要那么死心眼呢?外面有大好发展前途,何必把儿子也留在这里。可是当他想起老父亲的一生,想起老父亲交代过得话,还有她当初对老父亲的承诺,还是决定留下来......

——记忆中的113厂——

西北铝加工厂,代码[113],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原东风铝加工厂。三线建设时期国有大型搬迁军工企业。位于陇西城西郊,是国内三大铝加工之一,西北最大的铝加工工厂。

20世纪60年代,正值军工建设的热潮。西北两部大三线建设伊始。1964年,冶金部按照毛主席,中央关于建设大后方的指示,将原哈尔滨101厂[现为东北轻合金厂]一分为三,抽调部分设备和人员,在西北建铝加工厂。经过北京冶金设计研究院、洛阳冶金设计研究院在陕西、甘肃、青海等勘察27处选址后,决定将铝加工厂建在甘肃陇西。

以101厂的部分设备,在增加一定的设备建一座年产8000吨的铝镁加工厂。于是担任设计的,洛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西北有色设计院,沈阳铝镁设计院,南昌有色设计研究院,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研究院,和承担施工的第十冶金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公司,第三公司,和第四公司,以及机电,机运公司一共5000多人的建设大军,开赴渭水河畔,云集古郡陇西。工厂与1965年7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从无到有,慢慢壮大。

【以上老照片综合百度贴吧、陇西贴吧,向老摄影师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