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唐朝公主的婚姻政策,无不与政治相关联,唐朝强盛时,基本与本国贵族士族联姻,以维持朝局的稳定,晚唐的中央朝廷处于分崩离析的困境,只能远嫁公主,安抚异族,或者借助异族来维护中央朝廷在国内的统治。唐朝在仅300年的统治中,公主的婚姻政策成了国家政策,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较为频繁,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共23次。

引语

婚礼,古代的时候又叫做“昏礼”,意思是婚娶之礼。《礼记》有这样的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古代“五礼”中,婚礼属于嘉礼之一,是冠礼之后人生的第二里程碑。在古代女儿出嫁必须由自己的父亲主持婚礼,作为皇帝的女儿,虽然很尊贵,但是皇帝本人更尊贵,不可能亲自出面为女儿主婚,往往会请同族中地位最高的公(爵位最高)代皇帝本人主婚,这就是公主中公的来历,主指的就是主婚。所以后来皇帝的女儿就叫做“公主”。唐朝公主高贵的地位与包办的婚姻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而唐朝历经289年21个皇帝,共有公主213人。在这213位公主中,早逝39人,130人正常出嫁,一人终身未嫁,其余不详。在出嫁的130名公主中,有6人比较特殊,属于和亲真公主。

公主的婚礼和太子纳妃是一个等级,同样的豪华奢侈,同样的举国庆典。开耀元年,太平公主出嫁,场面可谓气派、宏大、豪华、隆重。唐高宗还吟赋诗一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

同时唐朝公主出嫁还能获得优厚的赏赐,宅邸、食邑、奴婢、化妆钱等等。唐朝公主出嫁的时候风光无比,其政治地位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但她们的的婚姻还是免不了包办,婚配的对象不是公主喜欢谁就能嫁给谁,而是以国家的需要选择婚配对象,公主的婚姻成了国家稳定的筹码,比如和亲。和亲,自汉朝开始就有,是中原王朝为了安抚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所进行的政治联姻。而唐朝的和亲和汉朝有有区别,唐朝统治者处理民族事务的基本方略是:四夷一家,爱之如一。其和亲的目的是为了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为大唐所用。初唐时期与功臣、关陇士族、少数民族的婚姻政策

唐朝初期,公主们的婚配对象首选功臣,这是唐朝为了政局的稳定采取的拉拢政策。李渊入主中原以后,虽然建立了唐朝,但是周围强敌环伺,少数民族骑兵虎视眈眈。为了拉拢人心,安抚和利用少数民族强大的军事力量,李渊通过公主与功臣联姻,稳定朝局。在这场王室与功臣之间的婚姻交易中,皇帝换来了大臣的支持,大臣换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和皇亲国戚的特权,而公主们只是充当了一种稍微高贵的筹码。这种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往往就是一种悲剧,公主生活的很不幸福。

其次,大唐的公主的很多婚配对象是关陇士族。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士族,他们身上带有胡人的气息,虽贵为皇室,在唐初期却得不到中原山东士族的认可。山东中原士族以儒家正统地位自居,认为关陇士族只是一群“贵而不清”的暴发户。

《隋唐嘉话》记载:高宗时山东旧族崔、卢、李、郑等七姓,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乃禁其姻娶。于是不敢复行婚礼,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

山东中原士族在婚姻上只是内部通婚,不屑于其他族群通婚,即使贵为皇帝的李唐皇室家族,山东士族也不屑于通婚。李唐皇室通过是关陇士族的通婚,联合起来打压排挤中原士族,让他们慢慢的衰落下去。

通过史料发现,初唐时期唐朝公主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都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豆卢怀让尚长沙公主,执失思力尚九江公主,阿史那社尔尚衡阳公主,荷兰僧伽尚贵阳公主,这是唐初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公主,全部都是李渊的女儿。这种和少数民族的联姻,类似于汉朝的和亲,目的在于唐初期借助于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逐鹿中原。盛唐时期借助公主婚姻组建强大的外戚集团

唐朝经过唐太宗贞观之治后,朝政局势稳定,国家周边安定,军事实力逐步增长。开国功臣的势力随着历史的走向逐渐的衰落。经过几次驸马叛乱事件以后,唐朝帝王已经对功臣有了防范之心,所以这一时期,公主与功臣子弟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少。由于封建社会的帝王掌握了所有的权力,必然不会相信政治集团中的臣子,他们宁愿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一、宦官;二、外戚。

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

在寻找帮手的过程中,外戚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制衡群臣的力量,帝王们就通过牺牲公主的幸福来收买外戚的心。著名的太平公主先嫁给了武承嗣,后又嫁给了武攸暨;唐中宗的女儿嫁给武氏4人,韦氏3人;唐玄宗女儿嫁给杨氏7人,皇帝们都想通过公主为纽带建立的政治势力,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山东士族在李唐王室的打压之下逐渐衰落,而关陇士族的因为和皇帝联姻地位急剧上升,尤其薛氏和窦氏家族为甚。中唐时期公主们与河北诸镇节度使的联姻

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唐朝的军事制度由府兵制崩溃转变为募兵制,导致各地节度使拥兵自立,不听唐朝中央的号令,纷纷割据一方。当时实力最强,危害最大的要数“河朔三镇”的魏博、卢龙、成德三镇的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嚣张至极,所占领的地方的官吏全部由他任命,底盘上的人口属于私人财产,不报告朝廷,收的税负也不交给朝廷,全部用作自己的军费。这些割据藩镇,虽为唐王朝的臣子,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

唐王朝了为了笼络这些强大的藩镇势力,想通过嫁公主的手段来制衡藩镇,可是也仅仅起到了“点滴效果”。任何时候,关系都是以实力来说话,国与国之间,中央与藩镇之间,都是一样。唐中央政权实力孱弱,即使嫁了公主,藩镇也不鸟你。反之如果藩镇势力比较弱,唐朝中央还会和藩镇联姻吗?这一时期的公主政策和唐初期的和亲政策有点相似,旨在解决藩镇与中央的冲突,安抚藩镇承认中央朝廷的权威。

这些强大的藩镇大多数来自于安史之乱时期,大多出身在东北军旅,属于少数民族,都是一些下级军官,比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原来是安禄山手下的一员偏将。这样的家族身世,在唐初期压根登不上大雅之堂,别说做官了。从中唐时期与河北诸镇节度使的联姻可以看出来唐朝中央势力的衰弱极度严重,盛唐时期的贵族政治逐渐被安史之乱之后的庶民政治所取代。

在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下重新站起来的唐朝,已经是一只病入膏肓的暮年之人,一蹶不振,但是他却奇迹般的又苟活了一个多世纪,这与唐朝的历代皇室公主的贡献不可分割。唐肃宗时代,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以真公主下嫁回纥首领,借兵帮助平叛,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第一次。这次唐肃宗以真公主笼络回纥首领,效果还是很明显,最终平定了叛乱。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些回纥军队不听号令,目无法纪,大肆抢掠中原,唐王朝面对这种乱局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再次的和亲解决这些问题。晚唐时期公主倾向于文学人士

随着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一大批的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逐步在晚唐时期占领了唐朝的政治舞台,唐朝后期的名相杨炎、陆贽、裴度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成了一代名相。这些寒门士子比贵族子弟要实用的多,在政治上更加的卖力服务于皇帝。他们的文学成就颇高,办事能力较强,吸引了大批公主的仰慕。元和九年,选尚公主,召见於麟德殿。寻尚岐阳公主,加银青光禄大夫、殿中少监、驸马都尉。岐阳,宪宗长女,郭妃之所生。自顷选尚,多於贵戚,或武臣节将之家。於时翰林学士独孤郁,权德舆之女婿,时德舆作相,郁避嫌辞内职。上颇重学士,不获已许之,且叹德舆有佳婿,遂令宰臣於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唯悰愿焉。

晚唐时期公主的择婿标准说明唐朝的政治正在转向平民化的庶民政治。唐朝频繁的和亲政策

唐朝在仅300年的统治中,公主的婚姻政策成了国家政策,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较为频繁,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共23次。唐代各时期的和亲,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何种动机,在客观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还有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和亲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唐朝的公主,他们背井离乡,远出塞外。唐肃宗时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宁国公主哭着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言辞慷慨无比,却免不了的悲凉之情,堂堂的大唐帝国居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这些公主远出塞外以后,大多数老死他乡,再也不能见到亲人回到故乡。所以当太和公主回到长安的时候,唐武宗在诏书中称:大和公主,居处不同,情义久绝。怀土多思,亟闻《黄鹄》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绿衣》之叹。念其羁苦,常轸联心令已脱于豺狼,再见宫阙,上以摅宗庙之宿愤,次以慰太皇太后之深慈。

为大唐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些公主们悲哀,一个曾经雄踞世界的强大帝国,在一群男人的手中却变得如此残破不堪,却用牺牲年轻女子的青春年华来求得苟活。结语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唐朝公主的婚姻政策,无不与政治相关联,唐朝强盛时,基本与本国贵族士族联姻,以维持朝局的稳定,晚唐的中央朝廷处于分崩离析的困境,只能远嫁公主,安抚异族,或者借助异族来维护中央朝廷在国内的统治。这种和亲制度虽然有效,却也留下了很坏的影响,唐灭亡以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崛起,认为汉族人实力弱小好欺负,屠戮中原子民妄图占据中原土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公主虽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于皇宫,享受着奢华的物质享受,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群体。实际上她们是一个悲剧的群体,不能享受到父母家庭之情,不能享受到少女怀春的美好,不能享受到夫妻举案齐眉的和谐快乐。她们的不幸不是她们的错,而是当时的社会因素导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