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了,获得者分别是波兰著名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

很惭愧,作为一个宣称自己“生命不息,码字不止”的人,看到报道后,我没能够第一时间反应出他们是谁,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甚至连国籍也是落笔前刚百度来的。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他们名气不够,而是实在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文学”这个领域的认知太匮乏,简直不值一提。

不了解,就不妄议。获奖者的介绍、相关作品的评价,这篇文章统统不谈,也自知暂时谈不起。今天想谈的,源于中国女作家残雪的一段话,经它引出了一些关于写作和自我的感触。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

这位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高居第三位的女作家,在回应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这件事时,是这样说的:“有些意外,排名搞到前面去了,但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我还是每天在这里写作。”

之所以被这句话点到心坎上,是因为注册头条号以来,自己在写作上的疑惑和心结,突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安慰,和继续下去的力量。

写作是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曾为了生活放弃过,年初因病辞职后又重新开始执笔,一方面想重拾年轻时的梦,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写作来变现,为接下来的生活作打算。后者,让我有些迷失了自己。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01.执着于阅读量

我是一个不爱追八卦热点、不喜欢明星绯闻的人,总觉得这些看多了既耗费心神,又不能提升自己,最多不过是茶余饭后乐一乐的谈资。

可是没办法,大家似乎都爱看,这一类的文章阅读量居高不下,今天这个官宣,明天那个结婚,后天再来个出轨的。我每天像个潜伏在屏幕后的娱乐侦探,一有空就刷微博、知乎、豆瓣……去查看每一篇关于八卦绯闻的动态,收集素材。

最后的结果是,没有长期的积累和了解,仅靠匆忙搜集来的素材,只能凑出一篇惨不忍睹的四不像文章来。没人想看,包括我自己。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02.受挫于反对声

从未在公开场合连续发表过文字,除了QQ空间和朋友圈。所以当9月30日写的一条微头条突然上了10万+的阅读量时,看着底下不断刷新的评论,内心既激动又慌乱,好像一个小丑站到台前来接受检阅,夸赞和批评都令我感到不安。

这条内容分享了《人类简史》里的一个观点,文末附上一些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

其中有一条评论,很简短,但杀伤力很足,他说:“现在没脑子的人也能写头条了?”毫不夸张地说,我当时脸立即就热了起来,心跳突突地跳,又从头看了几遍自己写的内容,确定没有什么核心价值观错误后,开始苦想要怎么回复。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

解释?争论?反驳?骂回去?……最终也只能丧丧地回他一句:“也许是吧。”

这句话只是他千百条评论中无所谓的一条,随手就来,说完就跑。可是梗在我心里好久,像根鱼刺,陈醋都软化不掉。

03.重输出轻输入

为了更新,为了追求所谓的阅读量,每天睡前满脑袋想的都是选题,醒来第一时间是刷手机看热点、找灵感。然后一整天都枯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假装下一篇10万+的爆款文作者就是自己。

不停地打字,再不停的删掉,素材换了一个又一个,从上午写到下午,终于凑够千来字,从头看不满意又默默拖进文件夹,关电脑。

每一天都好忙碌,可也每一天都无所得。书桌上成堆的书都落了灰,我也无暇顾及,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本末倒置的倒霉的不合格的作者。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

就这样,我纠结且无用的写作之路走到了今晚,并产生了这篇文章。

其实,第一次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因为头条号上关注的另一位文友,也是新号,微头条和文章加起来不过十来篇,我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有的篇章甚至不止看了一次。

深深被她的文风和情感所打动,她的文章每一篇阅读量都不高,最低的只有几十,写的都是身边小事,真情实感,似乎每一句话都出自内心深处,没有华丽的文采,不牵扯明星绯闻,却让我看得如沐春风,真令人喜欢。

反省归反省,我意识到自己似乎走错了路,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路,仍在迷雾中徘徊,不知要怎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中国作家残雪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可她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方向

直到今天看到残雪的这句:“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我还是每天在这里写作。”我简直想一拍大腿站起来惊呼,没错,是这样的,没错!——无论被捧高或踩低,只要每天都在这里写作,不受困于名和利,安心写作。该来的,迟早会来。

文章最后,结合残雪在新京报的采访,总结几句话作为结尾吧,与君共勉!

用心,而不是用脑去写作。遵循内心的声音,写自己想写的。

我理解的底层就是日常生活。文字源于生活,热爱文字,也要热爱生活。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能走得更远。要“写”,更要“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