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传媒工具和文化变现模式的多元化,10万+是许多自媒体人追逐的目标。

大家仅仅需要刷刷朋友圈,就不乏优美的文字,精巧的排版和引流的选题,那些自媒体人依靠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搜狐等平台“发家致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着自由职业的生命力与魅力。那么,古代人是如何经营“自媒体”呢?

当然,古人崇尚文雅,不刻意标题党,不贩卖焦虑,不虚假报道,堪比“三不”的小能手。

不过,古人玩转自媒体,搞知识付费,也别有一套,且看下文分解。

文章打赏:古代就有的收益模式与知识付费

话说汉宣帝喜欢读文章,就找了名满天下的自媒体写手、大学问家王褒,与当时的明星级学者杨雄并称渊云,在宫廷自由创作,往往文章一出,由皇帝进行评判,根据《汉书》记载:

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意思很简单,就是根据文章质量、阅读量进行“打赏”,可谓开创知识付费之先河,成为宫廷第一笔杆子。不过,皇帝进行打赏,一篇顶十篇,简直是自媒体中的顶级啊!这位王大哥不负众望,用一支生花妙笔来夸赞汉宣帝治理下的社会,如此写道:

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

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

大概意思就是天下大同,其乐融融,人才得其用。可见,高端拍马屁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

文章打赏:古代就有的收益模式与知识付费

历史往往不会忘记有趣的事情。打赏作为一种自媒体收益模式,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丕就喜爱打赏,有个人叫邯郸淳的人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投壶赋》:

文帝以为工,赐帛十匹。

也是才子的皇帝曹丕,看到后龙颜大悦,一次性就给这位仁兄打赏了1000多匹布,换算过来,可以说收益远远大于现代的一字一块、流量计费,简直是一本万利。

唐宋时期,帝国的文化事业繁荣向上,自媒体进入了又一个春天,产生了润笔费、稿费这种新收益模式。一些名人大家、自媒体大咖,就常常会代人捉刀,通过给别人写文章获得价值不菲的礼品或酬金。

文章打赏:古代就有的收益模式与知识付费

比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年轻时候就特别擅长运营自媒体,获取打赏,京师长安凡是有人需要写碑文、墓志铭,韩愈就是第一支笔,因此韩愈被称为长安身价最高的自媒体写手,动辄一篇收入黄金数斤,让无数吃瓜写手羡慕嫉妒恨,那些同行称他为:谀墓金。

宋代之前,自媒体写手的吃相还是不错的,民间学者也写一写儒家经典的解释或者地方志编撰,也有人开设书院,引经据典教书育人。明清之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落魄秀才们发软文、写广告等创收模式就愈发多元,也比较常见了。

文章打赏:古代就有的收益模式与知识付费

实际上,原因很明显,就是明清时期出版行业发达,广告机会也比较多,给予基层文人赚钱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因此才有了这么多明清底层文献,趋之若鹜,创收方式多元化。根据《明史·屠隆传》记载:

文人屠隆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人也需要吃饭。除了少数家庭富裕的士大夫,所谓曲高和寡,琴棋书画飘散世外很难与社会融合,那些不愿意接触的文人穷困潦倒,而愿意做自媒体的文人赚的盆满钵满。

文章打赏:古代就有的收益模式与知识付费

无独有偶,清代怪才郑板桥,为了赚钱,知识付费领先人才,如此规定,不收礼品只收钱:

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实际上,一切事情都有共性,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研究学问,都有隐藏的市场规律蕴含在内,这是不可否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