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起事件中,没有人是胜利者,有的只是两个破碎的家庭,无法弥补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欺负,你会怎么办?

当一位妈妈在群里问这个问题后,‘打回去啊!’‘必须要学校给一个说法!’‘找他家长算账!’除了各种回答外,那就是在校园里,很多人都曾被欺负过,又或者欺负过别人。

也有家长竟然这样做,带来的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前段时间,有一位父亲携带水果刀直奔女儿的学校,找到女儿班上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正是上周与女儿发生口角,导致女儿被打,眼部疼痛,轻伤但未足以要就医。第二天正常上学。

这位林爸爸把这位男孩带到厕所里,用水果刀刺伤男孩。最后男孩背部、颈部多次受伤,送往医院后,经过抢救无效死亡了。

(事后,林某某也没有逃走,而是直接坐在案发现场的旁边,淡定的点上一支烟)

林某某现已被瑞安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短短的时间里,这位家长如同恶魔再现人间,用杀害的手段来告诉女儿,如果别人欺负你了,家长会怎么做!无形中是在告诉女儿,以后遇到欺负和伤害,你以后要这样做。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手段,不仅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巨大影响,也会给他们的周围环境以及身边的其他小孩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位女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爸爸,一声不吭就来到学校找到自己的同学,并用刀刺死了同班同学!

而这位男孩怎么也想不到,他只是因为交作业排队时,和女孩发生一点矛盾,并非恶意伤害他人,第二天就被女孩家长残害在厕所里!

这位男孩的妈妈更是万万没想到,当孩子们发生口角,自家孩子伤到同学后,她不仅第一时间和对方家长发信息道歉,也表示女孩如需要到医院,也愿意陪同,更是答应了女孩父亲的要求,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女孩道歉,但后天儿子就被杀害了!

同样作为家长的你们,你们对于此事想到了什么呢?

1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近年来,校园里极端的学生和极端的家长越来越多。对于孩子间的矛盾,家长直接插手的也越来越多。

为人父,爱女心切可以理解,但这位父亲是爱女心切吗?爱女心切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吗?事发两天后,直接拿刀去把对方孩子杀了,这个爱女心切倒是爱得“荡气回肠”,女儿这辈子最终砸在了“爱”她的父亲手里。

一个人的人格建立、价值观相对完善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双眼睛。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真的想保护孩子,不是用以暴制暴,以恶性伤害身边遇到的“恶龙”。

如果自己事事都给孩子安排,挡在孩子的面前,替他打抱不平,又或者自己成为了不分青红皂白、胡搅蛮缠,报复心极其强的人 这样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这些,以后也有可能成为恶人中的其中一位!郭德纲曾戏言:“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示爹的教养。”

父母总是处于孩子默默的关注中,无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起事件中的林爸爸,难道就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比起孩子受到的轻伤,他的这样行为,才是真正痛和打击吗?

心理学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攻击行为的产生,通常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模仿”和“强化”。父母的暴力言行会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暴力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攻击他人会加重一个人的无助、痛苦,在挫败感中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一个潜在的危害是,孩子会在家长简单粗暴的“过度保护”中获利,以后他还想获利时,就会套用之前的经验,要求父母为他解决所有的事情,这是多么伤人伤己的事!

2

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

校园生活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未必每个人都走得顺遂快乐。校园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遇到欺负和伤害。这是孩子成长需要面对的。家长应做的是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和留意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勇敢、自信面对。

并不是任何一件儿童冲突事件,都需要一个成人法官。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冲突,大人都不要介入呢?当然不是,一旦发现孩子之间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大人就要马上介入,及时制止。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要重视和及时进行教育了,但要讲究介入的尺度和方式。

如果大人仗着自己在年龄、身体和权威上的优势,以大欺小,那一次普通的玩闹冲突很可能升级成一个恶性事件。

2018年5月,洛南县两名小学生因为接饮用水打架,一位家长在校门口扭住当事学生的胳膊,猛打其头面部。前来制止的护校老师也被家长和同伙暴打。闹事家长等人被处以行政拘留。

2018年6月,宁波一个妈妈因为孩子之间抢玩具,掌掴对方女孩,被行政拘留。

当你刻意放大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小摩擦、小磕绊时,就等于是为你的过界言行亮起了绿灯,为那些无用又讨厌的戾气敞开了大门。最终,损人不利己。

遇到孩子受欺负和欺负别人的事情,家长应该先全面了解情况,绝不是以孩子的一面之词而立马出现不良情绪而冲动行事。重要的是,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真实地回答孩子的困惑。通过回答和询问孩子的过程中,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具体自救和求助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不好的结果已经发生,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你去为他出气,而是父母的安慰,让他感到安全感和支持。引导孩子正视冲突,理性处理,他将来才能阳光地面对生活,经营人生。

3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不知何时,成年人在对“熊孩子”的仇视,已经上升到了“该死”的程度,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面对孩子的一点过错,首先想到的不是以包容的心态,正确的方式来进行及时的教育与纠正,而是以灭绝的态度来处理。无疑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由对熊孩子的仇视,再到对成年人的犯错,只想对方死。不管是还没长大的孩子,还是长大后的成年人,都一直酝酿着这样一种情绪,这是非常让人生畏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德阳女医生不堪网络暴力自杀的事吗?

多么惨痛的事实,以人命为代价在告诉人们“暴力不是解决事情的好方式”。

在温州这场事件当中,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林爸爸是痛快了,可自己的女儿将背负这一个杀人犯女儿的标签,在学校受尽别人的白眼,身心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在以后的成长之路也会有不少负面的声音和无形的包袱。

面对发生的问题与伤害,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善与恶往往就在一瞬间。而就这样的一瞬间,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千差万别的结果!

很喜欢作者谢可慧的一句话:孩子,不去伤害别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伤害却是一种气场。

孩子是否有这种气场和安全感,完全取决于站在他背后的家长。我不鼓励孩子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也会告诉他不要任人宰割;我也相信不打架的孩子绝不是软弱,他一定能找到了文明的生存之道。

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会无条件的保护你,支持你。

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保护某过于,我们一方面要教他做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好人,另一方面更要告诉他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不要欺负弱者,珍惜每一个遇见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