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饥饿饥饿

/郭凤祥

躲避新冠病毒的日子让我学会了静静地蜗居宅中,静静地品读一本书,静静地呆立在窗前,看日出东山,看太阳西落。

某日,我读到萧红的散文《饿》。

那时,萧红住在欧罗巴旅馆看到“列巴圈”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因为饥寒交迫,尤其是饥饿促使她几次都想走过去伸手拿那“列巴圈”。她的心里是矛盾的:我饿呀!不是“偷”呀!可是,理智终于挡住了偷的念头。

天亮了!人们醒了……过道那些“列巴圈”早已不见,都让别人吃了。

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那时,萧红就像我一样隔窗向外张望:楼房、烟囱、街树。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老爷,太太,可怜可怜……”可是看不见她在逐谁,虽然是三层楼,也听得这般清楚,她一定是跑得颠颠断断地呼喘:“老爷老爷……可怜吧!

若非没有亲身经历的遭遇,是不会写得如此细腻生动而又真切感人的!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所谓饥饿。

依稀记得那是春汛的时候,正是乍暖还寒时节,我家的小河冰消雪化,洪水滔滔,姥姥说这是跑桃花水了。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已经吃光了口粮,家里还有一点点苞米、高粱种子,那是无论如何也动不得的。不光是没有粮食吃,更是缺油水,没有油水,吃完就饿,还干燥,便不出来。隔着河沿,我就看见李家的小英子哇哇地大叫,声音十分凄惨。我以为是她惹了什么祸被大人痛打忍不住发出的尖叫。后来听姥姥说是小英子忍不住饥饿偷吃了家里的高粱种子。高粱本来就粗粝,生吃又没有油水,自然会便秘。

念初中的时候,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记忆里就是每天都是饿。刚吃完饭,饿劲儿就上来了。

那时正是夏天,要放暑假了。老师给我们放两天假让回家复习迎接期末考试。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同学叫国防,他的家在砖窑住。

上学的路上,有菜农的一块土豆地刚刚收完了夏季土豆。我们就到土豆地里捡土豆。幸好起过的土豆地里还有残留的土豆,有大个的,有被刨得只剩下半个身子露着白印的,咬一口脆生生,甜滋滋,涩涩的。不一会儿,我们把书包都装满了,就背着这些土豆到砖窑上。

我们把土豆用黄泥包裹起来,放到冒火的地方烧。然后,躲在不远的地方背题。约摸一节课的时候,再去看那黄泥团,已经被连熏带烧成了一个个癞瓜。裂缝里飘出了焦香味,对,那是土豆特有的香味。饥饿令我对这股焦香味产生了无限的期盼和向往。砸开泥团,里面的土豆已经像苞米花一样炸开。淡淡的金黄,沁人的熏香。咬一口绵绵的,甜甜的,热热的……哦,我觉得我的胃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欢畅。大快朵颐,回味着课本里关于劳动创造的课题,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食其力,分享幸福生活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值得骄傲的是那次的期末考试,我居然在全班考了第一名。

不知者不怪。在从教的生涯中,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我曾经试图把六十年代吃代食的困难,把自己亲历的挨饿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我发现他们是漠然的,怪异的,甚至是厌恶的。那都是老黄历了,那是前人的经历跟我有什么关系?

忘记就是背叛。于是,我感到了传统教育的艰难与悲哀!

宅在蛰伏在水泥森林构筑的蜗居里好多天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家里。这漫长的疫情将会让多少家庭经济拮据,囊中羞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面对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紧急动员、星夜驰援,一声令下、闻令而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最优质的资源汇聚荆楚大地!守望互助,让疫情下的中国弥漫着满满的温情与感动,也让这场人民战争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萧红所处的旧时代,统治腐朽,战祸频仍,灾害连连,民不聊生,她的饥饿是民族的悲剧。如今,面对灾害人们仍可以衣食无忧。为此,应该感谢这个国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


 IMG_25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