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生第一次,请多指教

本来这周要写新上的国产剧,可是看了一半着实看不下去了,等我慢慢消化再捋捋思路。

还是安利大家一个能静下心来的纪录片吧,由《人间世2》团队拍摄的,《人生第一次》。

依旧是关于人生的探讨,但相比《人间世》系列的“生死攸关”带来强烈冲击,这一次用更广的维度和视角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日常,其实很难拍,很琐碎。

他们选择了人生各个节点来观察。

刚出生,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

于是,无数个“第一次”巧妙串联起每个人一生。

尽管看上去,这些节点很“微不足道”,但又恰恰是每个人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每天约有5万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

“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

孕育代表希望,但迎接希望之前总要经历痛苦。

生孩子有多疼?

旁白里这样讲:

好像有人从你鼻孔里挤出来一个西瓜;或者有人要用尖皮鞋不停踢你的肚子。

还不够形象?

不如来个“感同身受”,体验一次女性分娩的疼痛。

一个个孕爸面目狰狞地嚎叫着“停停停”,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就能知道,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能记住这个滋味。

事实上此时,他们的疼痛等级还远没有达到女性分娩的10疼痛。

正常女性生产都要在鬼门关走一遭,更何况那些有其他身体疾病的人呢?

怀着双胞胎的孕妈向爽,在孕期第27周时不得不接受一场心脏外科手术,因为她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

但手术中一旦心脏停跳,她的孩子可能无法来到人间。

面对高达30%的手术风险,无论如何揪心,他们也要做决定:保大保小。

病房外丈夫急的走来走去,直挠头。

回到病床前又安慰妻子:医生肯定是把最坏的情况讲给我们。

向爽微笑着跟他讨论孩子的名字,她曾梦到过自己孩子告诉了她叫“春和景明”。

幸运的是,向爽熬过了心脏手术,一个月后孩子顺利出生。

产房外的丈夫焦急地问着:我媳妇怎么样?

得知母子平安的消息,他明显松了口气,甚至有点傲娇地说:我下辈子就守着他们仨过了。

这或许是在妻子怀孕后,他最放松的一天吧。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春和与景明,经历苦难,最终波澜不惊来到人间。

老人们总说:小孩子见风就长。

襁褓中的幼儿一眨眼功夫,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

他们开始人生第一次短暂离开自己父母。

离开一个环境来到另一个陌生领地,人类的惯性是会不适。

于是哭闹上演,这不只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父母的挑战。

如果你心软了,小孩子就抓住了软肋。

哭着哭着,习惯了,然后孩子们就有了精力关注旁边的小朋友。

再次回到父母身边,开始跟他们讲述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是谁。

等到第二年,他们甚至学会了帮助新来的小伙伴穿衣服,给他们喂饭。

这就是成长啊。

上小学的第一天,情况又不同了,校门口不再是哭闹,小孩子们有了自觉,家长也多了一份学业上的期盼。

给孩子书包里塞几根葱,寓意孩子要聪明;塞统一100方便面,寓意要100分......

故事还在继续,有妈妈会弹钢琴自己也在学钢琴的小姑娘,有在学校为获得小星星较劲的双胞胎兄弟......

小孩儿们经历着自己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童年,家长们人生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见证着孩子们的童年。

然鹅总有些孩子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成长。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来自大山深处某个学生写的诗,成了第三集的副标题。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说实话,给我触动最深的便是这一集。

山里的留守儿童和诗歌有什么联系?

在这一集的旁白中有一句话: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尽管高考语文作文中诗歌被规避,但很多山区还是把诗歌课当做必修课,就像云南山区的漭水中学。

校长于春云说:很多老师也怀疑,教诗歌课对教学没什么帮助,考试也不加分。

那为什么坚持教山区的孩子学习诗歌呢?

“这里的孩子懂事早,就连爸妈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他们都不会哭,不会闹。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

他们就算有泪,也是默默流,因为周围,都是同类。

12岁的施应锁,总是跟在队伍后面,他个头最低,也不爱说话。

第一次的户外诗歌采风,他一句话也没有写出来。

老师说:诗歌很简单,就是闭上眼睛,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周末放学回家,他拉着家里的牛去吃草。

走过狭长的山道,来到山坡上,望着远方的山谷。

不知不觉间,他竟然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绿色的风

它拂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写成了诗,却没有念给自己爸爸听,因为他知道,他们没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12岁的穆庆云,从两年前开始,她就一个人生活了。

父亲车祸去世,家里盖房欠钱,妈妈为了供她和姐姐读书以及还债,常年在广东打工,过年都不曾回来。

在篝火旁,有人问他们,“10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爸爸或者妈妈”。

穆庆云这样写:10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被问为什么呢?

穆庆云有点害羞:因为我妈妈,把太多的爱给了(读大学的)姐姐。

这些话,她从来没跟妈妈讲过,一个人的孤独只能藏在诗里。

越孤独,也越渴望。

晚上写作业时,妈妈来了视频电话。

但是一声“妈”后,是长久的沉默。

她是在犹豫着要不要表达自己的孤独、思念。

总算,还是鼓足勇气哽咽着念了一首诗《孩子》。

这是她写过的第一首。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

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视频那头的妈妈显然听懂了,也哭了:女儿,真的对不起,你原谅妈妈好吗?

一首诗歌,一场哭诉,一份抱歉,一份原谅。

此刻,我更能理解校长的用意了。

这些安静的孩子,确实需要诗歌这样一个情感纽带,打开心灵枷锁。

诗歌或许不能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不能让他们的生存环境。

或许毕业以后,有人顺利考上大学,搬离山村,再也不回家乡;或许有人留在这里,成为这里的主人,打工、种田。

就像校长说的,“哪有学校不想提高升学率呢,考大学又不考诗歌,但是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或许诗歌会从他们生活中消失,但曾经的情感却一定会留在记忆里。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

我们的人生,会经历许多第一次,而每一个第一次,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淡、跌宕,灰暗、明亮。

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也请努力完成好这块拼图。

图片来源微博和纪录片截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