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erence_W_Yang


1

为了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收藏有超过两万小时战争纪录素材的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联合《指环王》电影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制作了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作为技术狂人的杰克逊通过利用胶片上色和3D技术,力图用馆藏的老胶片与老兵们的叙述,还原那个残酷年代的战争生活。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他们已不再变老》(2018)


电影在北美影院上映后收获了17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也再次让胶片上色这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技术回到了大众视野;巧合的是,一款能够将黑白照片「转换」成彩色的软件也在近期开始在社交网络中流行。胶片上色这项技术带来的影响和争议,以及其本身的意义也再次得到了讨论。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事实上,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远非第一部运用胶片上色技术制作的战争纪录作品,甚至于,「彩色」与「高清」一直以来都是战争纪录片的一大噱头。

而早在2003年,英国的电视台就利用数字上色技术,制作了第一套完整讲述一战历史的7集电视片,就叫《彩色一战》(World War I in Color),并请到了著名演员肯尼斯·布拉纳担任旁白。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彩色一战》(2003)


其它不少著名的纪录片剧集,比如1999年的《彩色二战》、2011年的《高清越战》等,也都把这些技术上的噱头印在其片名中。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高清越战》(2011)


在开场白中,随着一幅幅黑白影像「神奇」地变为彩色,布拉纳介绍到:「一战,一直以来都只存在于黑白胶片中,因为那是唯一能够记录当时状况的影像载体,但这并不是现实,战士们经历的一切,都是彩色…… 战场的绿色,泥地的棕色,火焰的金黄……」 这些旁白无处不显现着制作者对于这一技术的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这便是他们的「现实主义」。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2

鉴于在我们生活的现实逻辑中,彩色意味着真实,那么所有这些将黑白胶片上色处理的尝试都是为了试图往这个真实的方向靠拢,而几乎所有影像的技术革新:高速率、3D(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是首部用高速率拍摄的商业剧情片),都无一例外是在做同样的尝试。

而在那个只有黑白胶片的时代,诸如乔治·梅里爱这样的早期电影人已经通过手绘胶片的方式把色彩加入到影像中;而最著名的早期胶片上色的案例,正是爱森斯坦的巨作《战舰波将金号》高潮部分时出现的被染色的红旗,强烈的政治煽动性不言而喻。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战舰波将金号》(1925)


到了1970年代,数字上色技术的出现让更加复杂的胶片上色成为了可能。在电脑上,为了「还原」一幅黑白影像的颜色,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划分出场景中的第一格画面中所有存在的色块,随后将每一个色块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上色。这些标准包括:1. 常识性的色彩,比如皮肤、火焰或者森林的颜色;2. 所有需要考证原始资料的颜色,比如镜头中出现的服装、道具的颜色等等。

在划分出了每个色块所需的颜色后,再由电脑对整个场景进行扫描,而如果在扫描中镜头中出现了新的元素,则还需要对这个元素进行单独选色。和电影修复一样,通常这样的工作需要逐格完成,极其费时费力,而对于《他们已不再变老》中这样的超过一百年历史的老旧胶片,工作量更是难以想象。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数字上色的出现一度引发了一场电影上色的风潮,在维基百科中,就列出了上百部在当时经过上色的影片,其中不乏影史名作,诸如《卡萨布兰卡》、《生活真美好》、霍华德·霍克斯的《夜长梦多》和《育婴奇谭》、约翰·福特的西部片名作《关山飞渡》等等,甚至不少彩色片时期的黑白片,比如罗梅罗的经典僵尸邪典片《活死人之夜》也推出了上色版。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活死人之夜》(1968)


在1980年代,媒体大亨Ted Turner旗下的特纳娱乐就这样出资重制了上百部影片,甚至在1989年意图要推出《公民凯恩》的彩色版。

如此的改造行为引发了大量争议,很快变成了一种对于电影作者性和对黑白电影本身的维护,因为胶片上色无疑会毁掉电影人专门为了黑白格式所创造的光影效果,尤其对于本身大多注重黑白质感的黑色电影(film noir)而言,堪称天大的罪恶。谁能想象《凯恩》中肃杀冷酷的宫殿、档案室被上色后会变成什么可笑的样子。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公民凯恩》(1941)


在1986年,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与吉恩·西斯科尔在他们的电视节目《西斯克尔&伊伯特谈电影》中专门腾出一集批判胶片上色,炮轰其为「好莱坞的新兴破坏产业」,并半开玩笑地说:「并没有人真的在乎《卡萨布兰卡》中英格丽·褒曼的上衣是什么颜色。」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卡萨布兰卡》(1942)


西斯克尔和伊伯特在节目中指出,上色版电影完全只是一群无脑商人借着相关版权法律缺失的空子,以所谓的彩色博人眼球来获取金钱利益的丑恶行为。

执导了《马耳他之鹰》、《夜阑人未静》等黑色电影名作的约翰·休斯顿,在得知特纳对他们作品的侵害后,也联合起美国导演工会的不少成员对此表示抗议。至于《凯恩》的上色计划,更是在遭包括威尔斯女儿等人的大量批评后,被完全终止。不过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黑白电影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被发行上色的版本。

3

所以,回到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以及这么多经过上色处理的战争纪录片,是不是纪录片就可以通过上色呈现所谓的「真实」了呢?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诚然,纪录片中引用历史影像并不涉及到对黑白片作者性的保护,而从80年代到21世纪,数字上色的技术确实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甚至在《彩色一战》中呈现的彩色,和杰克逊的电影中的彩色,已经在技术水准上并无太大差别。所以,是什么让《他们》在如今从这些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而重点则是,作为一种艺术选择,给黑白影像上色真的能代表真实吗?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显然,《他们》是一部为了电影院体验而设计的电影,以此和以讲述历史为主的电视系列片划清了界限。它的开场像极了杰克逊自己的《指环王》电影:黑底白字的开场字幕、悠扬的音乐、老兵的讲述……

鉴于《指环王》本身便以霍比特人比尔博写作回忆录开始,那么《他们》更加可以称之为一部一战老兵的回忆录,甚至我们可以说,杰克逊正是用了让《指环王》如此成功的史诗叙事结构来构造了整部纪录片。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和《彩色一战》不同的是,杰克逊的电影中只出现了超过100位战时老兵的采访录音,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旁白,也几乎没有关于一战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更没有在正片中刻意加入任何吹嘘上色技术的文字(即便电影宣传时自然以其作为卖点)。

影片也没有在一开场就急于展现上色后的彩色影像,而是以黑白无声的素材开始,一直到电影第25分钟,战士们进入前线,才非常仪式感地将4:3的黑白画面放大「变」为16:9画幅的彩色。影片并不科普历史,更多是在展现一位位普通士兵们从自告奋勇的参军,到在营地与战壕间的生活图景和衣食住行。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电影完全由历史素材和战时的漫画构成,必须承认,修复后的影像不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部分,对于这些拍摄于1914-1918年间的素材而言,除了数字处理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果冻效应,画质都已经臻于完美,观看影片时,观众很快就不必再费力地去留意影像中的人工痕迹。

随着黑白变成彩色的同样还有声音,电影极度细致地将所有上色的战争素材进行了重新配音,重新演绎的士兵的对话闲聊、脚踏在泥土中的声音、枪炮的轰鸣等等,一切都力图让观影体验变得更加「真实」。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老兵的回忆旁白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是连结其「叙事」的主要元素。不夸张的说,本片可能更是一部应该去「听」的影片,其环境音之精准立体,让人完全无法察觉任何后期的痕迹。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那么,在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后,杰克逊的电影是否能证明胶片上色技术确实对塑造「真实」存在真正的意义了呢?或许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影片由黑白转为彩色的瞬间确实令人震撼,但技术的效应却未能一直延续到影片的全部。

或许可以借用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在讨论戈达尔的3D实验片《再见语言》时,就3D技术的言论来解释(《他们》在北美也上映了3D版,笔者这里只看了2D版,则不专门就本片的这个方向进行讨论)。

他表示,大多数的3D电影的两大症结在于:1. 一般的3D影像并不能真正模仿真实的空间,看着更像是一堆2D的影像有距离地层叠在一个立体的盒子里;2. 3D真正的效果非常有限,在电影开始时,观众确实会对3D电影那种异样的视觉假象变得敏感,但随着影片进行,观众在心理上适应了新的环境后,3D似乎就不再这么生动立体了,更别提制造更震撼的视觉效果了,因为它无法随时刷新观众的视觉敏感度。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我认为波德维尔的话也可以用来放入本片中黑白转换彩色的语境中,毕竟再精确的上色,观众永远不可能真正看到所谓「战士们经历的真实」,而随着观众对这个环境的习惯,自然就不再会对它感到敏感。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在这么多关于战争的纪录片中,最能被电影史记住的,反而是朗兹曼的《浩劫》,一部完全不使用资料影像,而是纯靠口述而拍成的影片: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有经历过灿惨烈历史的一幅幅脸庞和他们漫长的讲述。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浩劫》(1985)


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影像和口述各占了纪录片的一半。我在观影时一开始打开了字幕,但我意识到自己一直不由自主地盯着字幕中的旁白文字,而最终不得不选择关掉字幕来更好地观看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但与此同时,潦草地聆听又让完全吸收老兵旁白成了某种不可能。

他做这件事,比拍出《指环王》系列更让我尊敬


影片呈现的影像资料确实是异常宝贵,但从电影的角度,就我个人的观看而言,它依旧不是一次真正「沉浸」的体验。或许剔除旁白会更好?或许它应该由纯粹的影像组成?

它无疑是一部必要的历史片,但从电影层面上,我很怀疑它是否有超越于科普历史这个层面上的「真实」,毕竟《波将金号》中的那一点震慑人心的红,绝非为了模仿真实而存在。


引用:

Film color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m_colorization#Hand_colorization

List of black-and-white films that have been coloriz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lack-and-white_films_that_have_been_colorized

History of frame rates in cine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gh_frame_rate#History_of_frame_rates_in_cinema

「Siskel & Ebert & The Movies-Colorization, Hollywood's New Vandalism (1 of 4)」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T1DkBOnqo

ADIEU AU LANGAGE: 2 + 2 x 3D - by David Bordwell

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4/09/07/adieu-au-langage-2-2-x-3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