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步履不停》到《无人知晓》,从《第三度嫌疑人》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总有一个关键人物,打破原有家庭的平静和破碎。

是枝裕和有过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总是游离在戛纳大奖以外,随着年纪递增,这位45岁的中年大叔似乎心态越来越温和,关注小家,步履不停,亲情婉转,如父如子。

然而凭借《小偷家族》,他成为了第四位日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导演。为什么?因为《小偷家族》不仅是《海街日记》一般的风光温和大片,它回归了《无人知晓》时候的审视,对人性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解剖和拷问。

小偷家族成员原本形只影单,来自不同的家庭,影片前半段传递出"两个人在一起更开心"的家庭氛围,让人对这个罪犯之家颇具好感。虽然夫妻两人靠偷窃和骗取老人养老金为生,还教儿子柴田祥太偷东西,甚至在被人发现后置跑得慢的儿子不管不顾。

水塘、鳗鱼、日式平常,每个成员之间充满饱和的情感,又相互羁绊。全家从海边归来的画面令人想到《海街日记》或者《五个扑水少年》,如斯美好,乍暖还寒。

公映版相较完整版删去了四分钟,唯一想到的应该是安藤樱扮演的母亲信代和父亲治的"性"爱段落,以及信代妹妹的"援交"画面。

然而这两段却是全片丝毫不色情却让人感受到底层人物最发泄透彻的段落。父母在家中难得泄欲之时,碰巧儿子进来,匆忙间穿上衣服,反诘儿子掩饰慌乱的画面,可以说是全场笑点。

这个原生态家庭,对鱼水交欢的不避讳,以及对儿子的早熟性教育,让人忍俊不禁,又感舒适自然。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步履不停》和《如父如子》是导演刻画家庭和人生的巅峰,是枝裕和总能在细节处展现日本人真实生存状态,而在《小偷家族》里,他要揭露的社会问题,远远还不止如此。

电影里的小女孩,经常听人们说父母后悔生下她来,遭遇家暴,却被这样一个"小偷"家庭愉快接纳。本就是捡来的女孩,依照《盲山》想象,总有一种被迫拐卖的紧迫感,然而治夫妇却很自然地和女孩融合一体。

从冬天里瑟瑟发抖到清理干净在家中活泼跳跃,嬉笑怒骂间,你会误以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原本家庭。

是枝裕和展现了日本底层人物抱团取暖的亲情,甚至到最后女孩亲生母亲出现,面对社会指责,法律审判,荧幕前的观众都很想为小偷一家扳回一局。

整个电影在女孩出事后,全家分崩离析阶段开始气氛斗转直下。一般电影到这里可以结束了,留下一个冰冷彻底的结尾。

然而是枝裕和在最后让每个人物都得到了内心解救。你会慨叹,哦,原来如此,原来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前面铺垫的疏离都有了解释,看似温暖美好的背后有着如此残酷的事实。

是枝裕和指向社会弃养问题,他在告诉人们,"我总是期盼看电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变,能成为他们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机。"

其实这里,没有一个是坏人,坏的是生活本身。

当众人注视响起的烟花,没有火光,只闻声音。此刻,他们比烟花更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