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乐山大佛“体检”调来国内唯一岩石检测仪,已初步诊断“病因”

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正式启动。10月31日,乐山大佛本体部分的脚手架已搭建至手臂部位,腹部以下全部搭设完毕,预计将在12月10日前后搭建至头部。

脚手架与大佛几乎无接触

记者注意到,大佛本体脚手架搭建工作现在也只进行到手臂位置,“与搭建遮盖大佛全身脚手架相当规模的普通工程仅需15天,而大佛面前的脚手架则需40余天!” 大佛“体检”项目负责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介绍,此次搭建脚手架总重45吨,脚手架钢管的总长加起来达11700米。

而工人们搭建的脚手架与大佛本体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孙博说:“目的就是为让大佛本体及周边文物少受甚至不受干扰,这也是此次勘测工程的最大难点!”工程通过在大佛左右手部位,分别搭建横跨手部的两个型钢承重平台,让平台承重受力后,把力再直接传导在地面和乐山大佛两腿之间的岩体;且所有可能接触到乐山大佛的钢管两端都包裹了防护柔性材料。

使用最先进设备扫描勘测

记者在佛脚平台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拿着仪器对大佛进行扫描。“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对大佛全身高精度扫描,数据精度达到毫米级,不用登上脚手架,甚至远程就能清楚地看到大佛表面的每一处苔藓、裂隙和斑点。”孙博介绍。

此外,科研人员还用到了被称作激光灼烧仪的岩体“针灸”设备。这个从敦煌研究院借来的仪器在我国仅有一台,此前一直用于壁画颜料层的成分探测,是第一次在石质文物检测中应用。这台“针灸”仪可以发出20微米的激光束,最细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它可以在几乎无损的情况下扎入大佛体内,探测清楚大佛表面以下几厘米左右深度范围内的历代修复层和岩体内部的成分和结构。

孙博表示,随着勘测工作的进展,预计脚手架将在12月10日前后搭建至大佛头部区域,12月20日前后就逐步拆除,尽快降低对游客观赏大佛造成的影响。

大佛“病因”已有推测

目前,科研人员在勘测中也有了初步推测。孙博介绍,大佛面部发黑可能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水锈结壳,造成黑斑;二是之前修缮大佛发髻时掺入有炭灰,经雨水冲刷后,炭灰流出;三是受到微生物、植物多重侵害。当勘测工作进行到大佛面部时,将会一边勘测一边做部分修缮工作,使其观赏度加强。

而对大佛胸腹部起鼓崩裂,孙博认为,首先可能是之前修缮的材料出现耐久性问题,雨水无法渗透;此外可能是岩体渗水,这也是世界公认的石窟文物 “癌症”。

孙博表示,对大佛胸腹部的勘测预计将在11月10日前后正式开展,并申报国家文物局,决定是否立即开展应急排危工作;如果要做,则将对两片主要的开裂区域进行部分清除,确保2年之内不出险情,再交由后期修缮工程处置。

据悉,整个乐山大佛“体检”工作将进行至明年2月4日。

来源丨封面新闻

排版编辑 | 王竹筠

责编 | 徐 波

报料 | 投稿 | 投图片请

直接与平台对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