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的西子湖畔,秋意渐浓,阳光正好,我们有幸跟随导师张伟民先生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书艺传家--刘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即刘江、章培筠、刘丹艺术展》,听张老师详细解读工笔花鸟画家章培筠先生作品背后隐藏的密码。

章培筠,1937年生,浙江鄞县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擅工笔花鸟画,作品曾获全国七届美展铜奖及首届“齐白石奖”。

章培筠早年师承谢稚柳、陈佩秋先生,两位先生,皆有博大精深的国学功底,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重视写生,作品笔墨精湛、造型和意境双高。 章培筠师承渊源,与宋元工笔花鸟画一脉相承,作品气息高古。

张伟民:“ 从白描写生的自然状态到创作之间的过渡当中,章老师的白描最接近于创作,她的白描不仅是收集素材的过程,并且是马上形成国画语汇的过程。中国工笔花鸟画是通过线来表达对象组织结构的形体关系,章老师的线条从起伏的外轮廓线到精细的叶筋勾线都是一丝不苟,线条的顿挫转折,用笔的快慢提按,精到考究。尤其是她的线条非常概括、大气、饱满,有利于着色,不会因为线条的复杂而失去了形,这也是她的白描接近创作的关键所在。这从下面两组《枙子花》及《水仙花》的白描稿到创作稿可见一斑。”

张伟民:“在赋色方面,章培筠老师是目前为止工笔花鸟画原始基因保留最到位的艺术家之一,用色非常地道,具有富丽凝重、艳而不俗、淡雅清逸、细腻微妙的特点。晕、染、勾、勒尽其精微。”

仔细看,看仔细,看出奥妙了吗?

紫色、黄色是对比色,一不小心就容易画俗画脏了,但章培筠老师硬是画出了富贵典雅的气质。

各位童鞋,看到兰叶上长长的留水线了吗?这功力是不是让你佩服得无体投地了呢?

下面这张绣球花是章培筠老师78岁高龄画的,我猜她一定有颗少女的心,否则岂能画出如此清新脱俗的画面。

张伟民:“中国画和画画是不一致的概念,中国画包括画画,但中国画有它特定的标准,就是空间的虚实对比,核心是在经营位置的章法上体现出来的。不理解空间关系,等于没有进入中国画。章培筠老师特别钟爱草本植物,其实草本植物特别难画,一不小心就会画得气息很小,气脉很弱,但是章培筠老师得宋画"小构图、大空间"的真谛,在不大的画面上,画出了大自然小角落的美丽生命。”

下面这张竹子堪称一绝,她排除了多少杂质,将竹干大小前后、疏密有致的排列,特别是竹叶的空间处理,使画面一下子生发出《叶落见无常》的意境。

君子兰的叶子在整体中变化,变化中整体,通过空间的变化衬托了谦谦君子的风范。

下面这张作品,两枝龙头珠俯仰穿插、婀娜多姿,上下左右形成了疏密有致的空间,使小小的画面灵动活泼,给人无限想象余地。

张伟民:我大学的班主任卢坤峰先生曾经说过:"最不好的就是爬树爬不到顶,游泳游不到岸,只要爬树爬得到顶,游泳游到得到岸的,都是高手。"正如这幅瓶花,章培筠先生用最简单的构图画出了花的本来模样,端庄大方,不愧是高手。

章培筠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她认为:"要有好的心态才能画得好画,画面要做到宁静、没火气,不受外界的烦躁所影响,需要不带世俗的目的,目标纯粹,是由心喜欢画画,简单地画画,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变成别人的审美。"都说画若其人,在众多画家面对视觉冲击力趋之若鹜的时代,她的作品显得异常清新脱俗,气韵生动。正如她笔下的野花小草,不矫揉造作,不争艳夺目,安静自如的兀自绽放生命的光彩。章培筠先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艺术家,她对待艺术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她的一组作品吧。

最后我们来张全家福,留住这美妙的时光。

文|郭一莲

编辑 | 黄俊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