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准羌胡董卓的入洛阳,恰是西晋时期五胡乱华的预演。结语:从准羌胡董卓祸乱洛阳,到公元304年起的五胡乱华,中间虽百年左右,但是两者的联系却如此紧密,其造成的后果程度也如此相似。

(说历史的女人——第738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坏的一次事件莫过于西晋晚期因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当时所谓的五胡乱华之“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大部落,但是这个“五胡”乃是一个虚数,实际上还有别的小部落,也就是说并非五个部落进入中原。五胡乱华造成的人口顿减、经济凋敝、文化衰落等结果,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可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仔细看历史的话,笔者(说历史的女人)发现实际上五胡乱华在东汉末期已经上演了,上演的主角便是董卓。那么为何说董卓进入洛阳是五胡乱华的一次彩排或热身?主要是因为2处经常被忽略的史载其实已经间接暗示。

为什么说董卓进入洛阳后的表现是五胡乱华的预演?

第1处史载,乃是指董卓的少年经历、以及董卓兵团的兵将构成

董卓为凉州陇西临洮人。凉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根据《后汉书·陆龟传》的记载:“今西州(凉州)边鄙……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

大意就是说凉州这个边境之地,土地比较贫瘠,不适合搞种植,所以这里的人们都是以马背为家,以射猎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男人不懂耕种,女人不懂纺织。加上,此地与羌胡近邻,长期征战。所以,这一地区的人们因与“羌胡”杂处,故其民风变得十分彪悍。甚至在《后汉书·列女传》中更指出此地之人乃“杂胡之种”。因此,董卓长在此地,其身上的“羌胡”之风浓烈,是不言而喻的。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更是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汉书·董卓传》亦载:“(董卓)以健侠知名……为羌胡所畏。”由此可见,董卓不但与羌胡之人来往亲密,而且在羌胡部落名气很大。所以从习性上来说,董卓已经是一个准羌胡之人(羌族乃“五胡乱华”之一)。

除了董卓本人的羌胡本色和性格特征外,他的崛起其实跟羌胡也是脱离不了关系的。董卓从担任郡吏开始了仕途之路,不过董卓从一开始就担任武职,也正因此,在逐步参与东汉朝廷的军事行动中,他的职位不断升高,但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组建了一支非常强悍的凉州精锐。董卓虽然做的是东汉的官,但是他组建的这支部队却更像他的私人武装,因为在后期朝廷因对其不放心的时候,多次征召,但都被董卓拒绝,而朝廷因慑于董卓的兵马强壮,也拿他没办法。

说历史的女人根据史料发现董卓的兵将情况,也颇为耐人寻味。《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的军队人员构成情况,为两种:其一是“湟中义从”,其二是“秦胡兵”。

所谓“湟中义从”,《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有其出处记载,曰:“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酒泉地……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曰‘义从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根据这个记载来看,这湟中义从等于也是反东汉朝廷的武装,后来被董卓收编。

所谓“秦胡兵”,“秦”指的是凉州的汉族士兵,“胡”则指的是非汉族的羌胡士兵。

也正因为董卓手中的这支武装,以羌胡士兵为主,凉州汉族士兵为辅,所以他的战斗力非常强大,使得董卓在拒绝东汉朝廷的征召的时候,显得理直气壮。

除了士兵情况,再看董卓麾下的将领情况。董卓麾下有史记载的武将有十位,分别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王方、胡轸、杨整修、段煨、徐荣。其中多为凉州人,李傕是凉州北地人,郭汜是凉州张掖人,张济是凉州武威人,樊稠、胡轸、杨整修等都是凉州人,段煨是凉州武威人。徐荣是董卓麾下唯一一位非凉州人士。此情况刚好与史书《后汉书·王允传》的记载基本吻合,载曰:“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为凉州人。”

为什么说董卓进入洛阳后的表现是五胡乱华的预演?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董卓的部队构成,凉州杂胡之地的将领,“羌胡”为主的精锐。这就是董卓的起家资本。因此,从这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来说,董卓是准五胡之一,或可说他是准羌族的代表。

第2处史载,乃是指董卓进入洛阳后的行为表现

五胡乱华,使得中原大乱,经济萧条,汉文明南迁,甚至产生断痕。但是如果往前追溯,与五胡乱华最接近的中原灾难,莫过于董卓入洛阳。

因为袁绍和何进的鼠目寸光,使得他们想借用诸侯力量来逼迫太后共同对付宦官势力。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选择了两支力量,皆为边境地区的杂居之下的精锐,一支是并州丁原,一支就是凉州董卓。

结果何进的邀请书下达后,这两支武装都出发,来到了洛阳。不过他们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因为问题不用他们解决,何进势力和宦官势力已经火并之后,两败俱伤。因此,对于这两支武装来说,是来收获胜利果实来了。

不过并州丁原没有董卓有城府,说来奇怪,似乎丁原是文官,更懂驾驭人心和权谋,而董卓不过是一介武夫,粗鲁不堪,又没文化,但是事实却相反,丁原偏被“咋胡之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的董卓算计了。丁原死后,董卓收编了丁原的部队和将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吕布和张辽等。

于是,董卓凭借武力控制京师洛阳,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武力只能征服人,却不能征服人心。因此,董卓在洛阳的日子并不太平。但是这都跟董卓的所作所为有关,主要失去民心和天下人心的事有两件:

第一件事是董卓在洛阳时的行为。董卓在洛阳时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朝堂之事,指废立皇帝,同时为了获得士族名士们的支持,以武力胁迫担任官职,支持自己,这两种行为都不但没有聚起自己的声望,反而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使得朝堂之臣暗中反对董卓者极众;

另一件事是民间之事,这件事主要突出在董卓的部队特色,正因为他这支队伍的羌胡特点过重,因此管理上是不到位的,经常掠夺百姓,影响极坏,史载过一件事,说董卓为了彰显功劳,夜里派兵出去到附近的县郡抢夺富家,夺其财物,抢其妻女,早上招摇过市回到帝都,说是征剿敌人所得战利品,以此树立自己的兵威,但殊不知更失人心。

第二件事是董卓在撤离洛阳时的行为。

公元190年2月,在关东联军的对抗中,董卓认为洛阳乃不安全之地,逼迫朝廷迁都长安。不过在撤离这座古老帝都的时候,董卓干出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挖汉帝王大臣陵墓,掘其墓藏金银珠宝,抢夺洛阳富豪大户,然后一把火把洛阳烧掉,驱赶失去一切的老百姓前往长安。此恶行比项羽烧毁咸阳宫更可恶。《三国志·董卓传》载:“大驾即西。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 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如此行径,只有未接受华夏文明的羌胡蛮夷才能做出来,并习以为常。

为什么说董卓进入洛阳后的表现是五胡乱华的预演?

​结语:从准羌胡董卓祸乱洛阳,到公元304年起的五胡乱华,中间虽百年左右,但是两者的联系却如此紧密,其造成的后果程度也如此相似。董卓之乱后是三国群雄争霸,五胡乱华则是十六国纷争。可以说,准羌胡董卓的入洛阳,恰是西晋时期五胡乱华的预演。或者说董卓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次“乱华”的彩排经验,到西晋时期五胡就从董卓的彩排直接变成了“乱华”的登台表演。

参考史料:《后汉书》《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