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位“跑友”许德龙与吴昊也表示,如果有需要且自己的血浆仍能符合标准,还会考虑继续“献浆”,他们同时希望有更多的新冠肺炎康复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捐献血浆。2月18日,武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许德龙,他是武汉市第一个来捐献“抗击新冠肺炎血浆”的医生。

(原标题:武汉好人两次捐浆:有人在华南海鲜工作,有人曾在丈夫确诊后痛哭)

WechatIMG38.jpeg

恢复期血浆被认为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些血浆来自于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捐献。当一名康复者决定伸出手臂捐献血浆,他便向仍在新冠病毒“泥沼”中挣扎的患者伸出了援手。

但由于种种限制,恢复期血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最近,有10名康复者第二次来到武汉市血液中心捐献血浆,成为“二连捐浆者”。他们之中有多名医护人员,也有武汉最早感染新冠肺炎的市民。

南都记者联系了几名“二连捐浆者”,请他们讲讲抗疫、捐献背后的故事。

因工作染病的医生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的许德龙和吴昊有着相似的染病经历。

许德龙是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1月初,许德龙的科室接待了一名上肢骨折术后病人,每天帮病人体检,指导其功能训练等,常与病人近距离接触。

当时,该病人已经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疫情也并未引起人们重视,许德龙认为病人得了普通感冒,只戴了普通医用口罩防护。

1月15号,许德龙也出现了发热症状,由于症状较轻就没放在心上。不久后,他听说同学发热后确诊了新冠肺炎,他便在于1月23日做了胸部CT检查,随后也确诊。事后他才得知,这名病人有家属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工作。

捐1.jpg

许德龙(右)在工作中感染,出院后两次捐献血浆。

随着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医院床位一天比一天紧张,许德龙没能住院。确诊当日,许德龙恰巧值班,他便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给自己开具了一些抗病毒药物回家隔离。

身为骨科医生的吴昊,染病情况与许德龙相似。1月初,吴昊的病人也出现过发热症状,1月16日,吴昊值班时发觉全身乏力酸痛,自行吃了几天药,也没能控制病情,反而出现了咳嗽、咳痰等症状。1月23日,他做了胸部CT检查,随后确诊新冠肺炎 。

幸运的是,吴昊搭上了住院的“末班车”,1月23号上午入住武汉第四医院,下午医院便再无床位。

居家隔离有过担心

许德龙与吴昊本是马拉松“跑友”,平日里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提供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信心。但即使如此,患病伊始的他们,内心也难免会有波动。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居家隔离前两天,许德龙也有过担心。但身为医生的他,很快冷静了下来。依据自身情况,许德龙判断自己只是“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在服用了一周药物后,许德龙的情况逐渐好转,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2月3日和4日,许德龙两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肺部CT显示病灶已基本被吸收。

自从确诊新冠肺炎,许德龙便与妻子一起居家隔离,所幸,妻子只出现过轻微感冒症状。许德龙本打算在大年三十回老家团圆,却因患病只能与妻子滞留武汉。避免家人担心,许德龙在痊愈后才告诉父母自己曾患病的消息。

献血浆也是治病救人

住院期间吴昊也在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1月24日,1例30多岁的死亡病例让他倍感压力,不由担心起自己来。所幸,吴昊症状较轻,经过十多日的治疗,于2月1日出院。

在病情好转后,许德龙写了一篇长文,介绍自己患病所得的经验。“有很多人面对疫情内心恐慌,我想带给他们信心。”许德龙说。

随着新冠病毒传播趋势逐渐得到控制,重症患者的救治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对于一种没有特效药的疾病,古老的“血浆疗法”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血浆疗法也被称为恢复期血浆治疗。患者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和特异性抗体,以杀伤和清除病毒。患者康复后,其血浆中就会存在针对这种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果将抗体输给其他患者,通过“过继免疫作用”或许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病人体内的新冠病毒,使患者得到缓解和痊愈。

mmexport1583406498077.jpg

两次捐献血浆的医生吴昊。

不过,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看,血浆疗法的疗效、适用范围、不良反应等尚不明确,研究者们需要一边救人,一边研究。这都需要康复者们的无偿捐赠。

身为医生的许德龙与吴昊都了解康复者血浆的重要性。许德龙经常与同事在微信群中讨论血浆疗法,他们认为,应当在康复后捐献血浆,为抗体研究贡献力量。吴昊在住院期间“恶补”众多与流行病相关资料,也让他认识到,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很难快速研制,血浆疗法值得一试。

彼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对外发布公告,呼吁已康复患者捐献血浆。这两名“跑友”康复后不久便得知此消息后,联系了相关人员,并通过审核,得到通知2月18日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捐献血浆。

首位“二连捐浆者”是女护士

2月18日,武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许德龙,他是武汉市第一个来捐献“抗击新冠肺炎血浆”的医生。他发了个朋友圈,称这让他“莫名地有点骄傲”。当天,许德龙与吴昊均献血浆400ml。

在第一次“献浆”后,二人又了解到,自己血浆的抗体含量较高,14天后二次“献浆”对人体影响较小可再次捐献,且武汉“抗疫血浆”捐献面临困难,意愿“献浆”与血浆符合条件的人数均较少。

许德龙与吴昊决定“二连捐浆”。3月4日,他们完成捐献,至此,二人共计捐献1600ml,“献浆”后身体状况良好。

在许德龙看来,捐献“抗疫血浆”意义重大。不论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后,许德龙都有过献血的经历。他告诉南都记者,“我的同事都在前线,我现在献血浆,和我们平时的工作一样,都是治病救人”。

第一次献血后,吴昊曾在朋友圈里写下,“谢谢你救了我,谢谢能帮助你”。他告诉南都,这是他得知自己的一位同事因重症转入金银潭医院后的感悟。“我希望我的选择可以帮助他,同样帮助到其他医务工作者,因为作为病人,是医生救了我。”

图片3.png

第一次献血后,吴昊曾发朋友圈。

武汉市首位“二连捐浆者”蔡桃英有着和许德龙相似的经历。蔡桃英是武汉汉口医院内分泌科的护士,工作期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1月21日确诊。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到1月30日,她就康复出院。

这段期间,与她在同一家医院工作的丈夫也被确诊新冠肺炎。“我刚出院就得知他确诊的消息。”她说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确诊,却无法接受丈夫确诊。“我当时边接我老公电话边哭,完全没法说话。”

武汉的新冠肺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蔡桃英害怕失去丈夫,这也成了她康复后捐献血浆的原因之一。

体验过家人确诊时的绝望

在许德龙与吴昊捐献血浆前,武汉市血液中心还迎来过一对“二连捐浆”姐弟,他们也是武汉最早的感染者之一。姐姐唐力琴是名厨师,而弟弟唐立军则在漩涡中心华南海鲜市场工作。

1月2日唐立军就出现症状,他确诊后不久,姐姐唐力琴也出现了症状。幸运的是,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姐弟俩都已康复。治疗期间,姐姐唐力琴在新闻上看到了医务人员的艰苦和痛苦离世的患者。

“我没什么文化,想去帮忙,但是又没什么能力。”康复后,她得知自己的血浆能帮到其他患者,就叫上弟弟一起来捐献。“别的做不了,献血浆还是可以的,对我的身体也没啥影响。” 唐力琴表示,她和弟弟也会坚持捐献下去。

两位“跑友”许德龙与吴昊也表示,如果有需要且自己的血浆仍能符合标准,还会考虑继续“献浆”,他们同时希望有更多的新冠肺炎康复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捐献血浆。

“一个人捐献的血浆,差不多可以给4至6人使用,如果有更多人献浆,那些还没出院的患者就有更多的希望了。”许德龙说。

谈到未来的生活,许德龙希望在疫情结束后和妻子一同出门旅游,把近来宅在家的日子补回来。吴昊同样告诉南都,他希望自己可以在疫情结束后,像往常一样出门走一走,去东湖转转。

“我在医院看过很多家庭因为这个病家破人亡,我自己也体验过老公确诊时绝望的心情,我不想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回忆起这段经历,蔡桃英说。

截至发稿时,蔡桃英的丈夫已康复出院,正处于愈后14天隔离期。她的丈夫想等隔离期一过,也加入血浆捐献的行列。

采写:实习生王森 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受访者供图)

netease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罗崇纬_NB120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