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九岁的吴耀杰小朋友唱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词里行间每一个音符仿佛在敲打着每位父母的心房,“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成人的世界里充斥着竞争和比较的场景,有意无意的都会把孩子代入进去,父母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窗口,一言一行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因为孩子通常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忽视他(她)的感受,而以成人的视野来直接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做而不能怎么做。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识,一如吴耀杰小朋友所唱“我知道少壮不努力,可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潜在可以开发的能力,小明期末考第一,王大妈的孙女过10级,战友的儿子说流利的英语,同事的女儿有舞蹈功底,这恰恰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一个快乐自信的童年比要求孩子成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孩子在成长中形成独立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呵护孩子的那份纯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干这个年龄阶段该干的事 ,适时的引导就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扪心自问,每位父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不也希望更愉快的玩耍吗?过早的拔苗助长除了带来与年龄不对成的压力外,真的能带来父母期待的结果吗?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