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物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孤立的去品鉴一件器物,忽略了它被使用的真实语境。这样可能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特别对于一些辅助器物,它原本可能不是展示主体,如作为独立器呈现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美吧,又有些突兀而不知其所以然。本人是真实语境的实践者,希望每一件藏品都可以在生活中被实际使用。所以会去究竟古时真实语境。手段当然各种各样,如参考博物馆的收藏,多看看一些古人格物的心得,如“长物志”,“遵生八笺”等。当然也可以看一些古人的日记散文,里面也会一些器物,书画的品鉴,如“听雪堂日记”,“浮生六记”等等。但所有这些都还不能还原一个较为直观的语境。一年多前,圈里的朋友转给我一把香压,不知如何用,随又传来几张老的版画图,一看,恍然大悟,图上所有使用语境一目了然。自此之后,相关收藏,无论文房,家具,乃至摆放,使用方法,都会留意古画里的使用线索,但凡有所发现就细细品味。

古代士大夫及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体现在非常细节的地方。如在书房或厅堂卧室会用到很多炉瓶花事,笔者欣赏了大量宋元明清的书画,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几乎所有的贵重器皿(如青铜器,瓷器等等)都会相应定制讲究的底座,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呈现的作用,而且有是为了被支撑器物的稳定安全。比如在铜香炉下面的底座,漆盘下面的一个底座大概是为了更好的呈现主体,但套在长颈瓶外面的架座一定是为了稳定器物之用。

Curtis先生收藏过一件特殊的大漆底座。在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还不知所用,只是觉得结构空灵,且气息高古。直到有一次在一张明代的画里看到了类似的器物和使用场景才恍然大悟。

图1:大漆炉瓶架座(产自古徽州)

图2:古画里的炉瓶架座

图3,后来陆陆续续在很多古画里看到类似器物,来固定细长的花瓶。

古人设计这样的架座,可以用来很好的支撑和稳定细长的容器,当然也可以随意的用在其它形状的器物上,如盘子碟子等。使用场景和形式多种多样,非常自然。让我联想起明人使用相同的家具,随意自然的组合成书房,厅堂等各种实用的生活环境。

图4,炉瓶架支撑非瓶类的其它器

图5,乞巧图(明,仇英)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图6,博古图

炉瓶架的使用可以追溯的南宋的古画。笔者大胆的推测这种架座是底座的早期形制。因为这种架座最早先出现肯定是由于其实用性(稳定器物)而非考虑呈现的美观(相比后期的平面垫高底座)。另外,这种架座现完整存世的非常少,凡经眼过的个个做工精湛,气息高古。

图7,胆瓶秋卉(南宋,佚名)

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晓春时。

图8,靓妆饰女图(南宋,苏汉臣)

这里笔者再贡献一下在研究过程中找到的拍卖过的炉瓶架信息:

图9,(Nicholas Grindley November 2002 P9)

A red lacquered stand of similar design to this is shown containing a ru yao bowl, now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in a painting entitled, 'Scroll of Antiquities,' datable by inscription to 1728 and now also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a detail of which is illustrated below. Interestingly, the bowl itself also bears a Qianlong imperial inscription dated to 178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