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业界知名新媒体《环球老虎财经》对外发布一篇标题为《汤臣倍健再遭遇“黑天鹅”?产品含量掺水,行业暴利能持久?》的深度调研文章,引起了中访网和各大财经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据《环球老虎财经》撰文:保健品的退潮还在继续,这次轮到了因产品质量被推上头条的汤臣倍健。

  10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目前市面上的30款补钙产品发布了一份比较实验结果报告,报告显示,各类补钙产品的含钙量大相径庭。其中,汤臣倍健的一款液体钙胶囊的含钙量为22.7g/100g,低于标注值的25g/100g。

  一周后,汤臣倍健在其公众号上回应了外界关于“补钙产品钙含量低于标准含量”的质疑,公司表示,国家批准的质量标准钙含量为18.75-31.25g/100g,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管产品含量是否符合批准的质量标准,标示值与实测值不符,让消费者为低于标示值钙含量的产品买单,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相当于是让消费者多花了钱。

  产品问题曾被多次曝光

  与多数中药保健品时常陷入舆论漩涡类似,汤臣倍健的“黑历史”并不在少数。

  2012年3月,新华社发文称汤臣倍健螺旋藻铅含量超标100%,该事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而据当时养殖基地人士透露,铅超标的原因可能与公司采购了不合格的质料引发的。

  2012年11月,有消费者在购买汤臣倍健3瓶十二篮左旋肉碱片后,发现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与汤臣倍健生产的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相同,由于一个产品只能由一个许可证号,便质疑该产品涉嫌无证生产。2014年4月,汤臣倍健旗下产品十二篮左旋肉碱片因不在公司生产许可证范围内,被法院认定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产品,并被处以十倍价款赔偿消费者。

  2013年,有媒体在药店、超市和品牌专柜购买汤臣倍健等7个品牌的口服胶原蛋白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发现,包括汤臣倍健在内的3款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羟脯氨酸,严重影响了企业声誉。

  汤臣倍健成立于1995年,最早脱胎于广州太阳神集团,公司创始人梁允超曾是太阳神集团的一名基层员工,后来升任为华东区的负责人。1995年,梁允超选择下海创业,由于当时保健品行业恰逢低谷,几经努力却仍不见起色。

  随后,梁允超去美国陪太太读书,了解到膳食营养补充剂这一细分行业,经过一系列考察,终于找准了公司的定位和方向,从此公司业务飞速发展,成长为中国膳食补充剂领导品牌和标杆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至今汤臣倍健依旧可以看到梁氏家族的身影。公司于2010年12月登陆A股,梁允超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8.38%。据悉,在梁允超早期的创业过程中,其岳母孙晋瑜给与过帮助,并在2008年以货币资金140.26万元获得公司128万股,如今,这位岳母依旧在10大股东之列,持股1300余万股,占总股本的0.9%。

  而另一位疑似家族成员梁水生,曾是汤臣倍健注册成立之时最早的发起人之一,目前是公司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7%。同时,梁水生还是汤臣倍健的副董事长,管理着公司的日常云运营。

  并购扩张

  根据公司最新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21亿元,同比增长45.58%,扣非净利润10.12亿元,同比增长46.39%。

  从历史业绩表现看,公司近几年来总体实现了营收稳步增长的态势,不过,从2016年开始,公司到了每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亏损。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78%。

  对于当年的业绩表现,公司表示,这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公司对业务进行了整合和结构性调整,同时全面开始的“汤臣倍健”主品牌升级战略等举措对业绩形成了一定压力。

  事实上,汤臣倍健当时已经开始了品牌升级战略的布局。2016年3月,汤臣倍健公告称,将牵手美国营养品巨头NBTY,联合设立合资公司健之宝,跨出全球品牌整合第一步。

  公告显示,汤臣倍健拟注资8000万到1.2亿元,持股比例为60%。NBTY将原有在中国市场的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两大品牌的业务以及跨境电商业务注入合资公司,持股比例为40%,合资公司将拥有两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

  不过合作似乎并不那么顺风顺水,2017年,汤臣倍健高管曾表示,2017年部分产品出现短缺,合作双方还在磨合期,需在各方面进一步融合。

  2018年公司半年报透露,由于合资双方在公司未来主要业务方向、营运和供应链上存在重大分歧和问题,对合资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双方已就合资公司的存续问题和未来走向达成基本共识,具体安排会后续发布公告。

  不过汤臣倍健并没有停下并购的脚步。2018年1月,汤臣倍健近日发布公告称,为丰富上市公司现有产品线,提高标的公司及上市公司的交叉销售机会,促进业绩增长,同时布局全球细分领域市场,拟支付35.62亿元购买澳大利亚LSG公司(澳洲Life-Space集团)100%股权。

  资料显示,Life-Space是一家澳大利亚的家族企业,其益生菌系列产品下至孕妇和婴儿,上至花甲老人,皆可服用,且益生菌胶囊均为蔬菜胶囊,适合素食者。

  据悉,LSG公司净资产评估增值只有1亿元人民币,而且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增长几乎非常微小,但汤臣倍健却以超过34倍的价格去并购了这样一家公司。

  并购之后,汤臣倍健的资产将有大幅增长,增加幅度为63.27%。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溢价收购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商誉,在大幅增长的资产中,商誉就占了不小的比例。同时,汤臣倍健的负债也将因此大幅增加。

  对于此次并购,梁允超坦言,“吃下来或许容易,咽下去更难,消化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梁允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雄心,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整合与并购,能够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再进一大步,在2018年开启三年翻一倍的增长周期。

  保健品行业的命门

  众所周知,保健品不同于药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将保健食品定义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因此保健品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

  保健品的生产要求与食品行业标准一致,不同的是,保健食品需要通过卫生部的审查认证,或者资格证书。根据规定,保健食品和食品都不允许宣传治疗功效,不过保健品却可以进行功能性宣传。

  普遍认为保健品的价格往往虚高,保健品的实际成本可能只占到零售价的10%。而商家会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广告营销,通过铺天盖地的洗脑广告和夸大的功效宣传来吸引客户,而过度的宣传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2015年,汤臣倍健因一份“宣传册”被质疑虚假宣传,消费者甚至还把代言人姚明告上法庭。尽管汤臣倍健屡次澄清,但事件反映了保健品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

  2016年3月,汤臣倍健因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包装现象,登上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黑名单之列。

  2018年3月,汤臣倍健违规宣称,其生产的胶原蛋白维生素C维生素E粉和番茄红素维生素E软胶囊具有“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乳房和子宫的保健,减少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病率,提高男性生育能力”等功能,被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该广告无广告批准文号,涉嫌违反《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被立案介入处理。

  2018年中报数据显示,汤臣倍健今年以来销售费用大增,2018年中期销售费用为4.93亿元,同比大幅上涨71.86%。关于公司销售费用的增加,主要来自终端及经销商费用、广告费用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研发投入情况却在逐年降低,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42%、2.68%和1.04%。

  研发投入的不断降低或许不能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但是公司这种重销售轻产品的趋势正在显现,公司的大手笔并购与董事长的雄心壮志,让人品味出企业对于扩张的强烈诉求。

  然而,对于保健品行业来说,产品安全问题是一只“黑天鹅”,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得不引起警惕。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或将对公司品牌造成巨大影响。(作者:陈夏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