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将神州大地点缀得格外绚丽夺目,园林是人类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理想家园。身处园林,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水花草,更有文人雅士的所思所想和造园匠人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艺。

豆区园

"豆区园"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叶向高的花园兼书院。座落在福建省福清市融城镇官驿巷内。全园面积近200平方米,故名"豆区"。它位于融城假山巷内,是旧融城五园(豆区园、锦山园、积翠园、颐园、西园)中仅存的一处园林。

园内古建筑与亭台林立、古木参天、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的景观相融,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是来福清必去的景点之一。

寻根溯源

“豆区园”之“区”不念“qū”,念“ōu”。“区”是古代的一种容器,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区”的形状可以把它想象成小瓷(陶)碗、小瓷(陶)碟。以前农家经常使用“汤瓯”装饭、装汤,参照《汉语大字典》对“瓯”的解释,我们甚至可以把“区”的形状理解成“瓯”的形状。

又因“豆区园”中有“豆”字,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解释为“园林如同装豆的小瓷(陶)碟一般精巧”;而根据《左传·昭公三年》中“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四豆为区”之记载,也有人将“豆区园”的来历与此联系。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二十“杂事志”载:

豆区园,在南上隅桧亭巷,明叶文忠筑。据传有误,该园乃叶向高向他人买下,并作了较大翻建,如在书院后立“闲云石”。

园林撷珍

豆区园内有仿院、亭阁、假山、池塘、拱桥等,布局精巧,秀雅可人。在园内荷塘内可划船,由小河直通相府前的官塘池(元代为放生池)。据《云山叶民宗谱》记载:林则徐曾游豆区园并写下“杂花生树凭栏看,新涨拍桥摇槽过”。

豆区园可谓精巧玲珑,十分符合福州私宅园林构造布局的宗旨,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对于园中建筑、树木、花草、池沼的用地比例,拿捏极准。

百猴白石柱

园中之石形态各异。位于钓鱼台边的“童子拜观音”,与其旁的“姜太公钓鱼”,由一块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钓鱼台的下方即是荷塘,塘中竖有“百猴白石柱”,石柱高3米,由钟乳石构成,堪称钟乳石造型的珍品。

豆区园中之石,均来自五湖四海。开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钓鱼台边上的“童子拜观音”。小童子躬身伏倒在地,虔诚听取观音教诲。“童子拜观音”旁边是“姜太公钓鱼”,它由一整块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钓鱼台下则为池塘,池中有“百猴白石柱”“鲤鱼跳龙门”“龟蛇相会”等。园内主要石景凡30多处,多为各种奇异石头累叠而成,形态千奇百怪。

矗立在鱼池中的“百猴白石柱”高达3米,堪称钟乳石天然造型的珍品。据说“百猴白石柱”只有81只猴子,用整数故取名“百猴石”。

“福清叶文忠公园多石,大小百数,皆有名。池中一石,直立如柱,高丈余,围二三尺,雨后则四面显猴形,头面手足,莫不备具,晴则不甚辨也。”

——《闽杂记》卷二《百猴石》

由于年代久远,白石上凹陷处,生有黑色苔痕,走近一看,方可见柱上凹凸环绕,若只只石猴,活灵活现,呈各种状态。如果恰逢雨天,雨水沿柱而下,只见石猴似攀柱而上,甚为壮观。

为何“百猴白石柱”雨天时方可见到猴子呢?据说,这是绘画的墨水里掺乌龟尿后画上石头的。天晴时,看不见画,以水泼之,即现图影。清代竹柏山房《闲居杂录》有文字云:“龟尿墨磨写字(或绘画)于木板(或石头),可进寸许,虽水洗斧削也不灭。”

“小蓬莱”假山

在园林的中央有一池塘,目前仍有活水淙淙从外注入,发大水却从不泛滥,上有拱桥,池塘两面有枕流阁和漱石亭两两相望,夹峙的是一名为"小蓬莱"的假山堆砌而成的山洞。

闲云石

园林的后院立着一块太湖岩石屏风,名曰“闲云石”,高4.9米、宽2.35米、厚0.35米,青灰间白,呈云朵状,故得名。

叶向高在其正面篆书“闲云”二字,背面铭文:“此石来之海口,酷似一片云,或谓似鲤,鲤能化龙。云从龙耶,及为之铭,为云为龙,变化何穷,起沧海,升层穹,壁立乎此中。”目前,豆区园与闲云石同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闽杂记》记载:

“文忠在时,最爱一闲云石,高只丈余,每天将雨,辄云气悄然自诸窍出,形质亦兼有皱瘦透骨之胜。”

集翠亭

豆区园内风格迥异的亭阁为其平添不少秀色。最高处有一个美轮美奂的“集翠亭”,亭边由千疮百孔的海蚀石堆砌成,亭旁有一块如大镜的海蚀石,显得灵气十足。

其中以肖形石景着称,主要有百猴柱、白菜石、龟蛇会、观音送子、鲤鱼出禹门等石景。

文中文字、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