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当一个人独处时,。

康熙对家教非常重视,

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

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等

有作为的皇帝身上,

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响。

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

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

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

共二百四十六则。

今天书画君摘取《庭训格言》中的八条精华,

不管是对教育子女还是提升自我修养,

都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康熙手迹

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

凡人处世,

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

“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

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

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

心中充满愤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

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

“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

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

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

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

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欢喜和善念,

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禄随之,

众神卫之,众邪远之,众人成之” 。

我们自己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

人有了善念,身心都会轻快欢喜;

人有了恶念,心中就会充满愤怒怨恨。

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

而达到这种美好境界的最好方法

莫过于怀善念、行善事。

▲康熙手迹

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训曰: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是为圣第一要节。

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

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

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

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

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译文:

《大学》《中庸》

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

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要节。

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

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

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

所谓暗室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

当一个人独处时,

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

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

就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

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

在这种时候,

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

即使任何事都不做,

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

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

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慎独就是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

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

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

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

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

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

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康熙手迹

有智慧的人,看得清他人的世界

训曰:

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

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

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译文:

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人家无知。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

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

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

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

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将赞许并乐于采纳。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

因此,学会聆听,

你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

也包括审视自我,

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聆听别人的建议

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康熙手迹

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训曰:

凡人于无事之时,

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

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

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

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

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

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

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

要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

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

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

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

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

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老子云:“其未兆易谋。”

事物在还没有显示出明显征兆时,

容易谋划成功。

北宋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事情没有发生时能深忧远虑,

才能当事变发生时毫不畏惧。

自古以来的大人物,

都是这样的先见和大气之人,

所以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

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谋定才能沉静,沉静才能干事,

干事才能成事。

▲康熙手迹

自律,才有生活品质

训曰:

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译文:

节制饮食,严格起居,

实在是消除病痛的良方。

康熙还说,

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

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

唯“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

则身利而寿命益”。

其实康熙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还是告诫子孙们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是生活的基石,

自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更能让我们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远离疾病。

▲康熙手迹

认错、改错,才是成长契机

训曰:

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

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

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

作为人,谁能不犯错误?

只是人们有了过失,犯了错误,

大多自己不愿承担或承认自己所犯错误。

我就不是这样。

平常和人闲谈

偶有因为自己遗忘而错怪他人的事情发生,

事情过后,我一定会主动认错,

并说:“这是我的过错啊!”

正因为这样,

竟使别人被我的行动感动而觉得不安起来,

这种情况确实有过。

大抵能够自己认错并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

多为德行高尚的人。

发现自己的错误也许不难,

但坦诚地面对它、改正它

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出现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讳疾忌医、自欺欺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错误,

坦诚承认,并且积极改正,

这个人在修养和事业上一定会有所成就。

犯了错误不肯承认,更不会坚决地改正,

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习。

▲康熙手迹

谨慎,才能人生安稳

训曰:

凡人于事务之来,

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译文:

大凡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

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

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

《管子》中说:

“其所谨者小,则其所立亦小;

其所谨者大,则其所立亦大。”

谨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诸葛一生唯谨慎,曾国藩以其为人生楷模,

以“慎”字撑起了人生之舵,

谨言慎行、谨始慎终,

才让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

成为一代圣贤。

▲康熙手迹

吃苦是福

训曰:

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

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

故《易》有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译文:

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厌恶劳苦,

我心里则认为

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

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进取,

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

因此一碰上劳苦的事情就觉得不能忍受。

《易经》上说:

“天道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从这一点上看,圣人是把劳苦看作是福分,

把贪图安逸看作是导致灾祸的起因。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

忘记自省、忘记谨慎、忘记进取,

在越来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

这是人性的必然。

逆境则反而会激发人的潜力,

并让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充满进取精神。

所以吃苦是福,

之所以觉得苦是心志还未磨炼成,

修为还未修炼就。

而吃苦,正是磨炼和修炼的最好方式。

内容源自@书画界艺术,特此鸣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