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让庞兹在20世纪的骗子排行中常常位居榜首,连教科书都不得不用一个名词去定义庞兹的故事——庞氏骗局。事实上,能参与麦道夫投资局的人大都财力雄厚,受过高等教育,头脑聪明,他们不会不知道庞氏骗局,却还是没能躲过诱惑。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庞兹是怎么骗人的,这一篇,我们要讲的是庞兹的骗局是怎么败露的。

1500万美元的惊天大骗局死于一篇报道,骗人者必遭反噬

到最后,庞兹总共吸收了1500万美元的财富,在今天这相当于10亿美元。一年时间里,4万多名波士顿市民成为庞兹的信徒,其中大部分是抱着发财梦想的中下层平民。

而庞兹手里只有价值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

什么,邮政代金券生意?

很遗憾,这只是庞兹用于哄骗他人的噱头,他甚至没去过欧洲。所有交给用户的钱,都来自下一批用户。所有利息,都来自新用户的本金。

狂欢背后,是不可控的欲望和有意隐瞒的真实。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新用户,这个游戏可以玩到天荒地老。

可它在逻辑上太过脆弱。正如荷兰人所曾经怀疑的,被英国人当大蒜吃的郁金香球茎真的值那么多钱吗?1920年7月,一名金融专家站出来,在《波士顿邮报》上质疑庞兹的“投资计划”。

庞兹凭什么保证50%的利息?最高明的操盘手在股市里都难以保证这样的收益,而股市已是市面上所存在的风险最高的投资项目,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吗?

对此,庞兹做了很强硬的回应,这次他给出的关于代金券的解释更为复杂,数学家也未必看得懂他在说什么。

可用户们已经开始动摇,金融专家的疑问过于直击核心。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很快就会生根发芽,正如急于将手头的郁金香交易合同脱手的荷兰投机客,要求赎回本金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

庞兹破产了。

因此倒下的还有五家银行和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许多人血本无归,家庭也因此支离破碎。被定罪后的庞兹用意大利语写道:“世间的一切荣誉就此成为过眼烟云。”

那个在山顶扔出的雪球,引发了一场雪崩。

1500万美元的惊天大骗局死于一篇报道,骗人者必遭反噬

有意思的是,在事情彻底败露无法收拾之前,庞兹似乎没有想过逃跑。在那张被逮捕的照片里,他依然用微笑保持着风度。

“人们用1500万的代价观赏了我这场表演,难道不是很值吗?”

自信又疯狂,荒谬又真实。这让庞兹在20世纪的骗子排行中常常位居榜首,连教科书都不得不用一个名词去定义庞兹的故事——庞氏骗局。

1500万美元的惊天大骗局死于一篇报道,骗人者必遭反噬

有正义感的人看这个故事只觉得欲望和罪恶,别有用心的人,却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天才和商业模式。

单独的每个人似乎都足够理性,但人群却表现出可以被鼓动的另一面,人类用理智去思考,人群却凭欲望去做事。

庞氏骗局得以成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1、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诱惑

2、源源不断加入的新鲜用户

这让构建庞氏骗局的人站在金字塔尖,直面人群最原始的欲望,在一场充满假象的“表演”里,成为被崇拜的真实上帝。

或许这是麦道夫这么干的原因。

伯纳德·麦道夫,前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2009年以前,他凭极优秀的市场表现在华尔街声名赫赫。庞氏骗局里毕竟还有偶然的因素,麦道夫却有意构造了这样一个谎言——连续十数年,他的对冲基金的回报率均高于10%。

针对他的质疑从未停止,可如果你问得太多,他会直接把你踢出局。

相较之下,庞兹至少还找了一个代金券的幌子,麦道夫则只用他本身对所有质疑做回应,抬高的门槛让怀疑者噤声。而真相是,他根本无法正面做出解释——他用客户的本金去付所谓的利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骗过了所有人,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若不是2008年遇上了金融危机,大客户们纷纷要求拿回存款,这个骗局恐怕还将持续下去。在那之前,面对麦道夫,华尔街的天才们只是表示钦佩。

事实上,能参与麦道夫投资局的人大都财力雄厚,受过高等教育,头脑聪明,他们不会不知道庞氏骗局,却还是没能躲过诱惑。

案件金额高达500亿美元。

一百年过去,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从中下层人民变成了社会精英。

结语:

庞氏骗局在中国社会也很常见。

安利如此,传销如此,P2P如此(本不),甚至还有一部分微商也是如此。细细观察周围,庞氏骗局几乎无处不在,只是变得更高明——人们用远超本身的价格去购买商品,然后成为得以持续的商业链条里真正的产品。

这并不复杂,中国俗语“拆东墙补西墙”就和庞氏骗局的原理如出一辙,也许好的骗局不需要太高明,理智在疯狂面前不堪一击。

不要忘记保持警惕。

骗子造出的梦很美,可人总有一天会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