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事业部,更多的产品线,繁杂的业务,都在同一时间交织发生和运行,如何对事业部的工作进行总体推动和管控呢?我们说,“制订年度经营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是最重要的抓手。

很明显,既然我们把“计划”的地位抬得这么高,那就是鲜明地否定“无计划”,并且反对“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简单计划。同时,我们认为计划并不等同于僵化,计划同样可以变化。

那种以环境的不确性,以及要发挥部门及个体的创造力为由,从而认为计划限制了组织的柔性的观点,我们是不赞同的。因为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调整计划、增补计划、滚动计划。这就像说到“去中心化”一样,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样的组织连指挥链都不存在了。对于组织而言,领导力贯穿以及有步骤地实现愿景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所以,不要统筹力,也不要计划力的盲目组织颠覆也可能造成一片散沙的乱局。

那么怎样制订并审批事业部的经营计划呢?这里面有不少细致的操作暂且不说(财务和业务指标也暂且不议),有三点要求,也是审批要点需把握好:

事业部凭什么说能完成经营指标——实现指标的思路是什么?

凭什么说能落实相关思路——落实思路的主要安排是否可行?

确认经营计划执行计划(以下简称执行表)的明确性与合理性。

指标定得不低,但没什么实质的经营管理思路出台,试问靠什么完成指标?靠拍胸脯来保障计划完成是不靠谱的。

思路明确,但进一步看,却看不到思路落实的重点工作安排,比如架构设计上、人力加强上、任务要点上,费用匹配上等是否有针对性的应对,如果没有,那就同样出现了“计划悬空”情况。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在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调动事业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在薪金分配上是否做到了合理优化。带领一支被动消极的队伍,你说能打胜仗,恐怕无法让人信服。

做计划是非常“磨人”的,等到了制订执行表这一步,不少企业基本处在或有气无力或心焦气燥的状态,所以,这张表往往做得空洞无物、徒有形式,这就为后续计划检查工作开展埋下了“无标准可依”的隐患。执行表是计划落地的重要保障部分,这张表做得似是而非,计划的功效至少减少了一半

所以,对于事业部的计划管理,有三点认识,需加深理解:

事业部制订经营计划应是自发行为,而不是为了应付总部。试想,即便公司没有要求,事业部在新的一年就不做计划了吗?没有公司审议,事业部就该制订一个松松垮垮的计划吗?没有计划,事业部自身都很难玩转,尤其对规模大、快速成长或成熟的事业部。

制订经营计划是事业部筹措资源、赢取支持的机会,要善加利用。由于要采取一系列动作,因此,就要在费用、人力上给予保障,甚至需要公司调整或出台有关政策,这些,都可以通过计划的批准在年初得到落实。如果没有一份深思熟虑的计划,那到时只好临机提出申请了,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颇费周折,甚至事业部的损失已经造成了。

把总部审议当做是对计划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事业部总经理,在这点上要保持一个成熟心态,对于有价值的意见,应虚心接受。对于计划审批委员会成员,也许有的远离市场,对业务不够熟悉,但也确有资深人士在里面,能够指出计划漏洞、给出另辟蹊径的建议,这本身就是一件利于事业部的好事。

其实,关于计划制订与管理的内容还有不少可以讨论,例如:为什么说首先制订事业部新一年的经营方针特别重要;经营计划本应来自于对战略计划的年度分解落实,然而,有多少公司开展了事业部层面的战略制订工作呢;对于非相关多元化业务,总部是否具备计划审批能力呢;计划有必要抠得如此细致吗,做计划耗时耗力值得吗;什么情况下允许计划调整,计划一旦调整了,那奖金政策变不变等等。

(本文作者:梁学荣,长江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事业部制转型资深专家,《事业部制:大船变舰队的企业发展模式》一书作者,微信公众号“事业部制”主笔人,事业部制转型经典培训课程“事业部制构建与管控”主讲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