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崇韬接着说道:“魏王继岌作为帝国的储君人选这么多年来寸功未立,这次伐蜀刚好可以小试牛刀为王爷挣得一些政治资本。如果说灭蜀的过程中害怕出现意外而专权的话,那么蜀地已平作为副手的郭崇韬应该把权利交还到统帅手中了吧。

前言:鉴于本章篇幅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来写。此为上篇

郭崇韬面临的处境越来越遭,作为帝国核心的幽幽深宫,里面的人无论高贵卑贱他似乎都得罪了个遍。如果再不想点办法做出点成绩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然而时间紧迫,上天还会在给他转危为安的机会么?

一、蜀君无道其国可伐,帝知韬意命为先锋

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随着一个人的出使归来让郭崇韬再次看到了希望。这个人名叫李俨,他带回了蜀国可伐的消息。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前蜀的位置

原来由于蜀君王衍为政无道上下离心,国内百姓遭受剥削压迫苦不堪言,这对后唐来说确实是个开疆拓土的好时机,因此伐蜀很快被提上日程。但派谁领兵出征是个大问题,庄宗便将此事放在朝堂上商议。

商议的最佳的人选是谁呢?能征善战的宗室,番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来的明宗皇帝李嗣源。(新史·郭传载:时明宗为总管,当行,而崇韬以谗见危,思立大功为自安之计)。但郭崇韬有自己的小算盘,由于所处的不利环境所以他不愿就此失去这个可遇不可求的千载良机,想带兵打仗但又不好明说怎么办呢?他耍了一个小心眼。

只见他上书道:“陛下切不可将李总管抽调去攻打蜀国啊。北方契丹战力强悍,近年来又数为边患,一但李总管奉调离开契丹趁机入侵,那我朝还有何人能够抵御!”。这是什么?夸大契丹威胁抬高李嗣源的同时令庄宗皇帝无话可说。但这还远远不够,下面这句才是既能达到自身目的又显得大公无私的精髓。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后唐名臣郭崇韬

郭崇韬接着说道:“魏王继岌作为帝国的储君人选这么多年来寸功未立,这次伐蜀刚好可以小试牛刀为王爷挣得一些政治资本。况且以亲王为军队统帅也是李唐王朝的旧制合理合法何乐而不为呢?”(新史·郭传载:魏王继岌,国之副储。而大功未立。且亲王为元帅,唐故事也)。

郭崇韬这一句话可谓密不透风高明至极。为什么呢?首先是把魏王推到前面。我分析此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魏王身份高贵但未有尺寸之功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将来即位也可能根基不稳。所以借此机会让他在军中露露脸带兵出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还是魏王寸功未立,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这个时候就需要给他指定一个好的参谋。在灭梁的过程中因出谋划策的名声大噪功冠群臣的在当时除了郭某人还真难找出第二个来,所以他就是最佳的参谋人选。

魏王的特殊身份。不要忘了我们在上一章提到过的,魏王的生母可是郭崇韬依附不得又开罪了的刘皇后。蜀国较之契丹战斗力本就弱,加上其国内昏君当道宦官专权,攻灭蜀国犹如探囊取物。这个功绩与其让给李嗣源还不如记到魏王名下。而魏王为何能被任命为伐蜀的统帅呢?自然是郭某人努力争取的结果。所以说这里还有郭崇韬向刘皇后示好的意味。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魏王李继岌

做了这么多年的老搭档庄宗皇帝自然也能听出郭崇韬的话外音,便顺水推舟地说道:“继岌还小独自承担不了这么大的事情,郭爱卿你得给他选一个得力的副手!”然后不等郭崇韬回话又说道:“朕已经有最合适的人选了。除了郭爱卿谁也难当此任,就是你了。”(新史·郭传载:庄宗曰:继岌,小子。岂任大事?必为我择其副。崇韬未及言,庄宗曰:吾得之矣,无以易卿也。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后唐庄宗

云淡风轻间郭崇韬就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八月以魏王为最高统帅,郭崇韬为招讨使率六万大军从凤翔出大散关进攻蜀国。

这是一场不费吹灰之力,几乎未遇抵抗的战争:蜀军望风而逃,蜀民夹道相迎,唐军长驱直入。“苦衍久已”的蜀国百姓简直把远道而来的唐军当作了救星,蜀帝王衍见大势已去慌忙逃回成都,唐军从容不迫一路尾随。

十月在唐军还没赶到成都时王衍便派人上书请求投降,这是一场极其乏味无聊的灭国之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短短的七十五天。关于这场犹如过家家般的的战争,新史·魏王传给的评价是:自出师至降衍,凡七十五日,兵不血刃,自古用兵之易未有如此。

尽管这是一场犹如儿戏的战争,手到擒来毫无难度,但郭崇韬还是没有放开手让年轻的皇子自己去做。而是相反,军政大权一把抓让原本的统帅魏王李继岌成了被架空的“傀儡”。新史·魏王传载:继岌虽为都统,而军政号令一出崇韬。如此行事足以成为死敌阉人们捅向郭崇韬的致命一刀。

二、本末倒置落敌口实

不得不说在攻灭蜀国的过程中郭崇韬不顾上下尊卑大权独揽就已经非常遭人嫉恨,接下来的几件事更表明了他在某些问题上的做法欠考虑。这在授人以柄的同时也彻底引爆了他与各方面的矛盾,后果就是被诛杀灭门,代价不可谓不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几件事。

1.贪财好色。蜀帝投降后蜀国的权贵们纷纷向郭崇韬献媚示好,送来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女人。郭崇韬则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新史·魏王传记载:及破蜀,蜀之贵臣大将皆争以蜀宝货,妓乐奉崇韬父子。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蜀帝王衍

与郭崇韬这边的门庭若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帅魏王,简直就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即便是有人来,送的也都是不值钱的物件。(新史·魏王传载:魏王所得,匹马,束帛,唾壶,尘柄而已)这其中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主副之间所受待遇的天差地别。

2.擅专权柄。如果说灭蜀的过程中害怕出现意外而专权的话,那么蜀地已平作为副手的郭崇韬应该把权利交还到统帅手中了吧。可他偏不,不仅如此还一点都不知道避嫌。

自己的驻地整日宾客盈门将帅往来拜谒(将吏宾客趋走盈庭)却视真正的主帅如空气一般,这能不让人心存疑虑么?就算主帅相信你的忠心,但那些没事找事的宦官会相信么?

于是乎一个名叫李从袭的阉人就不胜其愤。抓住机会告诉魏王说:郭崇韬心怀不轨,殿下您要早做准备啊(言崇韬有异志,劝继岌为备)。

后唐第一谋臣的不归路:李存勖犹豫魏王不忍宦官蛊惑刘后痛下杀手

△宦官阉人

我们之前说过,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年的郭崇韬也知道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的道理,但是在蜀地他的所作所为却有点放飞自我忘乎所以,这就导致后来他和魏王,特别是宦官的矛盾彻底爆发,双方正式到了有你没我不共戴天的最后时刻。但限于篇幅,咱们将它留到下一章再说。

好了,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烽烟,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大拇指“凭天行”,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