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苦苦寻求知己,可见知音难觅。关于友情最有名的故事当属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最早由民间口耳相传,后来记载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生动描写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使得这一故事流传更加广泛。那么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何流传千古呢?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他们的故事吧!

古琴台

时间追溯到春秋中期,音乐才子俞瑞,字伯牙,为晋国贵族,官至上大夫。俞伯牙这个名字为明代冯梦龙小说中杜撰的名字,实际上伯牙姓伯,就和历史上的伯乐一个姓。伯牙从小喜欢音乐,师从著名音乐家成连,他的音乐天赋很高,师傅悉心培养他,让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伯牙很快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琴声优美动听,受到许许多多人的赞誉,很快极富盛名。

然而音乐才子伯牙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赞美,也不在乎名气,他需要的是一个能真正懂得他琴声的人,因此,他也一直寻觅自己的知音。终于在那一年八月十五的晚上,伯牙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知己钟子期!

弹琴

一曲未终,琴弦却突然崩断了一根,伯牙从未遇到此事,很是吃惊。伯牙明白琴遇知音才会断弦,难道此处有知音吗?伯牙停手四处张望,看到不远处的岸边果然有一人伫立,顺着月光仔细看去,只见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举止不俗,却一身樵夫装扮。那人见伯牙看着他,就微笑着说: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路过此地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美妙,不由得站在这听听。

伯牙心想:一个砍柴的樵夫,怎么可能听得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刚弹的曲子吧。”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伯牙大喜,他刚刚弹的正是此曲。于是忙请打柴人上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柴人上了船,俞伯牙换上琴弦重新弹奏,并请打柴人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婉转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潺潺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从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能明白琴中之意。没想到,在这荒郊,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伯牙于是起身,请教打柴人的姓名。打柴人自言叫钟子期。两人坐下来,谈论对音乐的理解,谈论琴法与乐理,认识竟出奇的一致。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一起喝酒聊天,后又结拜为兄弟。因有公务,伯牙不得不依依不舍地与子期告别,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伯牙与子期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无比伤感与失落。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从此高山流水也比如难觅知己。弹罢,他对着钟子期的坟墓幽幽地说:“你是我唯一的知音,知音已逝,琴声谁知!”说完,将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断绝自己对子期的思念。伯牙绝弦的历史典故也来源于此!

高山流水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道出了千年来友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知音,彼此相互理解与欣赏,成为最懂对方的人。这样的友情堪称中国历史中交友的最高典范,也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传颂千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余伯牙摔琴谢知音》有一段对伯牙和子期友情的描写,精彩绝伦,情深意浓,令人感动不已,下面分享给大家一起欣赏: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伯牙与子期

对于知己这种极其难觅的朋友,我是没有遇到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欢迎大家文章下方留言,分享感动!

参考资料:《列子》、《吕氏春秋》、《警世通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