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一大盘猪肉炖粉条端上桌来,点菜人公主奶奶点评,“现在的菜味道更好了,但可能还是没那时候好吃,那时候吃着真香。前不久,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同学“@_QxueMmm”晒出了自己大学四年间吃过的食堂饭菜。

1.

大学的最后一顿饭,你是和谁吃的?

“#毕业季到了#!你最不舍得大学食堂里的哪道菜?”在央视新闻的一条微博底下,生长着许多美食。

一条条评论背后,有“炫校狂魔”。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还有“柠檬精”。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有专业吐槽二十年的。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也有煽情风。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大学生、研究生们的这波毕业季,又把我们拉回当年。

永远手抖的盛饭阿姨;偶尔硬核的创新黑暗料理;自己排的这队总是最慢;站在窗口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今天要吃什么;找不到空桌只能和情侣尴尬拼桌;和朋友一起时筷子可以肆无忌惮伸向对方的盘子……

评论里留下的,看似是美食,实际上更像是一段段青春回忆。

我们高估了对食物的感情,自然就放低了时光与同伴的重量。

2.

食物,封存一段记忆

前不久,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同学“@_QxueMmm”晒出了自己大学四年间吃过的食堂饭菜。

“坚持拍了四年的大学食堂,好像没办法再继续更新相册了。”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有人感叹食堂饭菜丰富,有人赞美她热爱生活,有人敬佩她懂得坚持。

照片里虽然汤饭俱全,但大多都是最普通的饭菜,珍贵之处只在于她在标准九宫格里,塞下了一部大学食堂用餐纪录片。四年来的每个定格瞬间,背后都有生动鲜活的一天。

食堂因而成为一段时间的象征与寄托,而具有了某种仪式感。

在《忘不了餐厅》第4期中,每位老人都点了一道“忘不了的味道”。红烧肉、葱油鸡、三杯鹅、炒牛奶……一道道摆盘精致的菜品,让人目不暇接。

直到一大盘猪肉炖粉条端上桌来,点菜人公主奶奶点评,“现在的菜味道更好了,但可能还是没那时候好吃,那时候吃着真香。”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那时她刚同丈夫结婚,家里经济十分拮据。丈夫家里无父无母。四个妹妹,一个弟弟,全靠她一人拉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粮食,他们只能吃半个月,剩下的时间就靠着土豆、白菜、大窝瓜勉强填饱肚子。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几斤肉和粉条,焖锅一炖,一大锅猪肉炖粉条,一年只吃一次。

一道家常菜,由此成为他们共患难的最好见证者。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时间终究会夺走我们的爱人,再一点点磨灭人的珍贵记忆,抹去曾经度过的时间、有过的经历。

可值得庆幸的是,时间拿不掉我们爱的本能和被爱的能力。

她的手机壁纸是爱人的照片,家里到处摆放相框,两人“那个时候只有一张纸也没有照片”的结婚证书被她小心珍藏。

食物和实物一起,封印起过去的时间,成为她思念爱人的凭证。

3.

食物,寄存一种深情

贾樟柯曾用手机拍摄了一部短片,名字叫《一个桶》。

儿子即将返城工作,母亲为他准备了一只白色大桶。随后,儿子带着大桶,从摩托转乘小船,再从长途大巴转为“11路”,一路辗转。好不容易到了家,打开大桶,里面是家产的草鸡蛋和防震的细沙。每颗鸡蛋上,都有母亲仔细标注的日期。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故事回到离家前。

“妈,不要了吧!年年带东西,我那里真的什么都有。”

“外面的能有家里的好啊?这桶结实,就是提手有点儿勒。”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用黄色胶带将整只桶反复密封,又塞到儿子手里一副旧手套,防着勒手。

这样的场景,像极了每一个游子离家时的场景。

大学毕业,不舍食堂:我们相伴度过的时光,才是咀嚼了一生的味道

妈妈有一万种办法,在你拥挤到爆炸的行李箱里,再塞上一兜子苹果。

“你要不要带点儿腊肉啊,平时你也没空做。”

“这个梨子很甜的,你那边贵吧,我看你也舍不得买。”

“我昨天炖的肉不错,你带上点儿跟室友分分。”

“给你书包里塞了两个小面包,路上饿了吃。”

这是每个母亲同孩子离别前必须经历的固定环节。

孩子总会要把母亲的提议一个个回绝,而母亲则要反复询问关切,直至它们一个个固执地坠进你的背包,躺进你的行李箱。

临行前只觉得麻烦,后来发现,原来腊肉真的没空做,楼下水果真的贵,晚上到家没饭吃,路上也会真的饿。

事实上,我们已经很难在超市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了,但我们与母亲间存在着的,是一个与物质富足商业潮流背道而驰的世界。

她仍愿意花时间去菜市场悉心挑选每一颗水果,精心准备一道道你最合口的饭菜。她笃信“人是铁,饭是钢”,再累也得吃饱。你的胃从小就由她养着,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你口味的人。

最终陪伴你来到陌生城市的,不是沉甸甸的食物,而是其中寄托着的母亲的牵挂与深情。

4.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一到冬天,家里就会喝咸菜茨菇汤。小的时候,他厌恶茨菇的味道。十九岁离乡,三四十年也不想。反倒因久违,又对那味道重新爱上。”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当我们凝视最内心深处的味道,一定是在凝视家乡。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从不仅仅是填腹充饥之物,更是一个地区历史、人文的厚重沉淀。

特别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土地上,食物与感情,正如茂密森林中的藤与树,早已成为某种不可分割的紧密牵绊。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到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享用食物。它们的口感可以是简单的、复杂的、粗糙的、细腻的、平淡的、鲜美的、软糯的、香脆的,但无论多么惊艳,你的味蕾只会拥有片刻感动。

可同你一起吃过这餐的人,你将永远记得。

毕业了,明天最后一顿饭,去食堂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