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拥有丰富的地质现象、特殊的地貌景观、富饶的矿产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历来是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地区。

1500 年前,《水经注》就描绘了北京西山的河道水系和地形地貌,这是最早记载北京地区地质现象的典籍之一。19世纪后半叶,国外地质学家首先对西山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考察。20世纪初,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学先驱的带领下,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子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调查,编写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地质学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从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地质调查的先河。后来,又陆续提出了著名的“燕山运动”,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地震台,中国的地质学研究开始兴起和繁盛,涌现出了大量的地质学大师。北京西山是我国最早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地学研究的基地,因此被称为中国地质的摇篮。

摘自《中国地质的摇篮——北京西山》序言

北京西山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地质学者前来发掘、考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杨钟键,裴文中,贾兰坡、庞培莱、李希霍芬、安特生、葛利普以及参与编写《北京西山地质志》的13 名地质学家等地质英贤。北京西山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也成就了北京西山,使北京西山成为地质工作者心中的圣地。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章鸿钊(1877.3—1951.9),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我国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05 年赴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读预科,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师从日本地质学开创人——小腾文次郎(1856—1935)。1911 年毕业回国,受聘于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担任地质学讲师,成为我国在大学讲授地质学的第一人。1913 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成立,初由丁文江兼任所长,后由其接任所长。

作为研究所的所长和指导老师,曾亲自草拟章程和课程表,给学生授课,主张因人施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913—1916 年间,多次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实习,主要在北京西山的玉泉山、斋堂、南口、八达岭、万佛堂、周口店、长沟峪、坨里、门头沟等地实习。之后,与丁文江、翁文灏两位先生一起悉心指导叶良辅、谢家荣等13人,于1918 年完成了北京西山地形勘测工作,并为1920 年正式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作序。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丁文江(1887.4—1936.1),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我国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16年担任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博物馆( 现中国地质博物馆) 馆长。

1902 年东渡日本,1904 年转赴英国,先后在剑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11 年取得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和动物学双学士后回国。1911 年9 月应京师学部留学生考试。1913 年与章鸿钊共同筹建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并出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1914—1915 年间,与章鸿钊、翁文灏两位先生一起指导地质调查所的第一批学员赴北京西山多次进行地质实习。据《北京西山地质志》记载:“1916 年夏,辅(叶良辅)等任事于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首令完成五万分之一西山地质图”。该首令的颁布正式开启了中国地质调查的序幕。1920 年,《北京西山地质志》正式出版,书中附十万分之一西山地质图,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不仅具有重大的学科价值,更是地质学史上一份珍贵的史料。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翁文灏(1889.7—1971.1),出生于浙江鄞县(现属浙江省宁波市),我国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17—1919年担任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08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学习,1912年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及答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回国后,谢绝了高薪聘其出任外资煤矿总工程师的邀请,接受了地质研究所讲师的聘请,与章鸿钊、丁文江一起,多次带领第一批地质学子前往北京西山进行野外地质实习,培养出叶良辅、谢家荣、王竹泉等第一批中国地质人才。1926年冬,在参加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大会时,提交了题为《中国东部地壳之动作》的论文,首次提出“燕山运动”。“燕山运动”是其20世纪20年代考察北京西山等地后提出的,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自1921年起,翁文灏接替丁文江任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所长,直至1938年。在此期间,1928年协助成立了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专门管理北京周口店开掘事务;1930年主持在北京西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国家地震台。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谢家荣(1898.9—1966.8), 出生于上海市,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早期地质工作领导者之一。1935—1936 年担任地质调查所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 馆长。1913年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学,是当时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1916 年夏毕业后成为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参与北京西山地形勘测工作,与马秉铎一起负责煤窝、长鞍山的测量,由此开启了其地质生涯。1917 年赴美国留学,进威斯康辛大学深造,1920 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仍任职于地质调查所。长期从事地质矿产普查勘测工作,在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果,开创了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叶良辅(1894.8—1949.9),出生于浙江省杭州,著名地质学家。1916 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工作伊始便参加了北京西山的地形勘测工作,并执笔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该书共分为地层系统、火成岩、构造地质、地文和经济地质5 个章节,除去火成岩一章为翁文灏供稿外,其余章节均为叶良辅所撰写。更为难得的是,该书为中英文双语写作,所有章节均翻译成英语,可见其极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该书问世后,受到地质学界的普遍赞誉,也因此书奠定了其在中国地质学领域的学术地位。之后对全国许多地区的地质矿产做过调查研究,其中较重要的是对火成岩和有关矿床的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报告和论文,如《中国接触变质铁矿地区的闪长岩类岩石学》等。1936 年因病之后,积极从事地质地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地学工作者。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李捷(1894.4—1977.1), 出生于河北省成安县,著名地质学家。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留所学习,参与北京西山地形勘测工作,与卢祖荫一起负责清水尖、髫髻山、王平村等区域的测绘工作。1918 年9 月任调查员。1927 年作为地质调查所的代表,与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B.Bohlin)具体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系统发掘工作,任发掘现场总指挥,为周口店遗址的挖掘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著有《周口店化石层》和《周口店采集研究的经过》等,为两年后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划时代的重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并协助李四光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卢祖荫(1889.6—1976.6),出生于江苏省常州,著名地质学家。1925—1928年担任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实习报告《接触变质岩中石榴子石之光学研究》为我国首篇光学矿物学专题论文,发表于1920年。

1936 年在《地质论评》第1卷第1期发表《哭丁师》师,以纪念将其引入地质学研究领域的老师丁文江。1943年至1965年间,先后在南京矿产测勘处和南京地质陈列馆工作。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王竹泉(1891.4—1975.7),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今泊头市交河镇),著名地质学家。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参与北京西山地形勘测工作。1930 年留学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及研究,1930 年获硕士学位。1931 年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技正(技师),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燃料工业部顾问,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总工程师兼煤炭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徐渊摩(1894.6—1968),出生于江苏省武进,著名地质学家。1916年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参与北京西山地形勘测工作。

1924 年协助竺可桢筹建东南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兼副系主任。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担任秘书,协助所长李四光工作,兼做研究工作。1940 开始在昆明前资源委员会办事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任武汉地质学校校务主任,后调长春地质学院任图书馆馆长。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李四光(1889.10—1971.4),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我国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新中国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地质力学学说的创立者。

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1919年取得硕士学位回国,1920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之后的50年里,一直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着,并在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就北京西山而言,对该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地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西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初始报道于50年代,全面考察和研究于60年代,70年代后在冰期划分方面取得进展。1960年3月在北京举行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座谈会,分别察看了北京西山地区的隆恩寺、模式口、八大处等地点若干典型的冰川遗迹。当时来参会的苏联院士纳里乌金,在考察了北京西山隆恩寺山坡上的基岩冰溜面后,赞同李四光的冰川学说,并发表了“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一文。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庞培莱(Raphael.Pumpelly)(1837.9—?),美国籍地质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1860年毕业于弗赖堡皇家矿业学院。1863 年自费到中国考察,是第一位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的西方地质学家,也是第一位研究北京西山地质的地质学家。

1863 年9 月初到达北京后,计划由北京穿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再去欧洲,却因清政府邀请,考察京西煤窑,到西山作了约一个月的调查,采集煤和植物化石标本,送回美国鉴定。在考察中,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山脉走向和山体结构,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认为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现象,并将这个方向的构造线命名为“震旦方向”(Sinian Direction)。1867年发表关于中国、蒙古、日本地质考察研究一文,提出了“震旦上升系”这一概念,进一步论述了“震旦方向”,并将西山地区地层分为三大系:结晶岩层、泥盆纪石灰岩和三叠纪含煤层。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高振西(1907.7—1991.12), 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原汜水县),著名地质学家、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蓟县震旦系剖面的发现者。

蓟县剖面发现于20 世纪30 年代,1934 年,在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鼓励下,高振西与熊永先、高平联名发表了《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并在文末列出了叠层石化石图版。自此以后,高振西等所创立的“蓟县剖面”成为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的重要典型剖面。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李善邦(1902.10-1980.4),生于广东省兴宁,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25 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

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 年在北京西山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

1943 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20 世纪50 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 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谭锡畴(1892.12—1952.6),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工作早期领导者之一。

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20 世纪20 年代初, 在山东蒙阴县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龙、鱼类、昆虫、叶脉介和植物化石,从而奠定了中国白垩纪地层研究的基础。1924 年编制了第一幅1:100 万地质图——《北京济南幅》。1933 年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多所高校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地质勘探局局长。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瑞典籍地质学家, 出生于瑞典的Kinsta。1920—1924 年担任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 馆长。1901 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Upsala University),获地质学博士学位。1914 年应中国北洋政府邀请,来华出任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开始其梦寐以求的中国探险考察之旅。

在中国的十余年时间里,安特生与地质学家丁文江等一起组织地质调查,为中国培训了第一批地质学者;完成了《中国的铁矿和铁矿工业》等调查报告。1916 年调整工作重心,专注于古生物化石的收集与整理;1918 年3 月到周口店鸡骨山进行了两天小规模的试掘,找到了一些啮齿类和食肉类动物化石;1921 年初夏,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再次来到周口店龙骨山进行发掘,发现了两颗明确的人牙,发现牙齿的地点后来被称为周口店第一发掘处或第一地点,即猿人洞。1921 年4 月到河南省渑池县城北仰韶村,收集采掘到大量石器和陶片,还有少量骨器和蚌器,初步断定仰韶村是我国远古时代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1921 年10 月到12 月,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袁复礼、陈德广等5 位中国学者和奥地利学者师丹斯基共同发掘仰韶遗址,共发掘了17 个地点,获得了大量珍贵遗物和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1923 年发表了《中国远古之文化》(An Early Chinese Culture),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从而彻底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杨钟健(1897.6—1979.1), 出生于陕西省华县,著名古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7 年兼任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23 年7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冬天,在老师李四光建议下,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留学,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 年完成题为《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的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经翁文灏举荐,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周口店发掘的指导工作。围绕周口店的发掘,发表了《周口店鸡骨山哺乳类化石》《周口店第一地点之偶蹄类化石》《周口店中国猿人地点之小哺乳类化石》等一系列专著和论文。之后,工作重点由周口店各地点及华北新生代哺乳动物群转向爬行动物及中生代地层方面,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共209 个新属种,对中国生物地层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裴文中(1904.1—1982.9), 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著名考古学家、地质和古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1938—1940 年兼任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本科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学。1927 年毕业后,经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推荐,去周口店工作,1928 年担任周口店系统发掘中方负责人杨钟健的助手。1929 年12 月2 日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同年在同一地点发现古人类用火遗迹。

此后,直到1935 年7 月,一直领导着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期间还发现了山顶洞遗址,并完成了多篇关于周口店古人类的著作和论文,如《周口店下更新统洞穴含人化石堆积中石英器和其他岩石石器之发现》《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等,在周口店研究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5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学习史前考古,两年后获得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其出版的专著论文,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仍积极投身考古事业,曾担任文化部博物馆处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贾兰坡(1908.11—2001.7),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1931 年春被派往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发掘现场。1935 年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

1936 年 11 月15 日至26 日连续11 天内,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此消息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1937 年因“七七事变”爆发,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其研究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的地区,先后主持过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许家窑人遗址的研究,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葛利普(Amadeus.William.Grabau)(1870.1—1946.3),美国籍地质学家,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1891 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地质系,5 年后取得理学士学位。1898 年、1900年先后获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01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古生物学讲师,4年后升为正教授。1920 年应聘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此后一直在北京定居。1922 年到1936 年主持编纂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志》7 册,1922 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震旦系”一文,对李希霍芬在北京西山提出的震旦系进行了重新厘定,正式提出震旦系是系一级的地层单位;同时指出震旦系应包括前寒武纪的那些没变质或轻微变质的地层,它不整合在结晶的元古宙之上。这一定义在中国普遍采用了50 年,后来虽有改变,但也是在其定义的基础上改进的。这也是葛利普与北京西山有所联系的关键之处。此外,葛利普还为中国的古生物学培养了一批人才,比如孙云铸、赵亚曾、尹赞勋、黄汲清等,为中国古生物科研事业和古生物学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1946 年3 月20日病逝于北京,按照其遗愿,北京大学教授会将其骨灰葬于北大红楼(沙滩)旁的地质馆前,1982 年,中国地质学会将葛利普教授之墓迁入现北京大学校园内。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3.51905.10),德国籍地质学家,出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 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因对地质学有着强烈的兴趣,赴泰罗尔(Tyrol)东南部作地质调查,开始研究阿尔卑斯地质。李希霍芬曾于1860 年、1868—1872 年两度到中国进行地质与地理的调查,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多个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翁文灏先生这样评价李希霍芬:“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李希霍芬先后两次赴北京西山进行地质考察:1869 年调查玉泉山及南口地质,1871 年调查斋堂地质,从而改进了庞培莱西山地区地层三分的观点,将西山地区地层细分为12 层,即震旦系、震旦纪以后的花岗岩与闪长岩、琉璃河古页岩、石炭纪石灰岩、石炭纪煤系、三叠纪大安层、庙安岭非含煤层、三叠纪末大槽层、侏罗纪初期福桃层、昌平州火山岩、黄土、洪积层与冲积层。同时,将“震旦”一词引入了北京西山的地层系统,称“震旦系”,即12层地层的第一层。此外,李希霍芬还调查了斋堂地区的黄土,提出了黄土风成说。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朱庭祜(1895.12—1984.5), 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著名地质学家。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0 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22 年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地质系博士研究生。1923年秋回国,先后在多所研究和教育机构任职,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曾发现河北省井陉煤矿等。

1928 年率中山大学师生登西沙群岛考察,是中国首次在西沙群岛开展地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浙江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部水文工程局总工程师等。

……

本书选自《中国地质的摇篮——北京西山》

点击图片查看图书详情

中国地质的摇篮!盘点从北京西山走出的地质英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