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表现出不理解。其实,依照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心理咨询是不可以免费的。因为心理咨询是求助者以“租用时间”的方式换取咨询师抚慰心灵的精神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关系。

首先,从咨询关系来看:

从付费与约定咨询开始,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就确立了正式的咨询关系,各自即拥有了相应的权利和需要承担的义务,以保证和维系咨询过程的进展顺利。求助者为尊重咨询师的时间必然会主动配合按时就诊,咨询师进入服务角色后也必然更尽心尽力,双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咨询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心理咨询行业规定:不允许咨询师为自己的亲人或好友进行正式的咨询,而需要“转介”;要求对来访者的隐私权予以尊重和绝对保密;要求对因故难以维系咨询关系的咨询予以转介;咨询师不得与咨询者建立除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以规范的咨询关系为基础,才会有相应的制约和保证。收费问题对心理咨询产生着各种影响,弗洛伊德对费用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不收钱的精神分析对患者的治疗无益,也自然减少了治疗者自己的收入。因此,他强调精神分析与医学的其他领域不同,即使是朋友,熟人或自己家的人,也必须征收治疗咨询费。支付费用的话就意味着是别人,是外人。咨询者和来访者的关系,有时甚至胜于朋友或亲人。为了保持现实上的距离,收费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从咨询来讲:

对于钱的态度和反应,也是你给咨询师的印象,为咨询师提供了信息,对于了解你、提供帮助是有益的。这样一种关系模式对你的人格成长是有帮助的。心理咨询就是要打破你旧的行为、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金钱往往是与来访者的依赖、情感满足、罪恶感、贪婪、剥夺等密切相连,而大部分求助者都有这方面的冲突,并表现在心理治疗的内容中。如果免费,其背后“无偿占有”的心理模式对求助者心灵的康复就会埋下潜在的障碍。而付费,则体现了求助者对咨询师职业价值的认可,是认同以“付出”来“换取”他人劳动的价值取向。只有怀着“价值等同”的求助咨询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来访者也会有一种平等的尊重,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咨询收费本身是一个克服求助者内心矛盾的心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心理治疗和不良人格矫治作用:心理咨询的过程需要咨询双方配合,由表及里,由始至终,共同努力并肩作战的过程,不收费的心理咨询,求助者在接受治疗时主动自我探索和改变自己的动力往往不足,总希望咨询师舒舒服服地把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解决,这种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为,不付出即想收获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病态观念,这更需要矫治;同时收费服务对就诊行为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在约定的时间内按与咨询师约定的内容进行咨商,本身对增强咨询者的自我意识,责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企望得到无偿“帮助”的心理背后,包含有不对等不健康的心理情态,会使其咨询效果预后不良——因为你没有适当的“付出”,没有正式咨询关系的约束,在内心里很可能不会去珍惜和在意咨询的过程(比如约定的时间,作业与互动要求)以及咨询师的建议和指导的,而且还可能会因随意的自主“放弃”而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第三,就咨询师来说:

心理治疗与咨询,是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劳动过程。付出劳动,就应该收取费用。如同我们请人修电脑、换煤气,是要付给别人钱的。亦如我们去看躯体疾病,当我们做化验检查、开药的时候,也是要付费的。

一方面,咨询师一旦接受了求助者的咨询请求,就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咨询方案,与求助者商讨咨询达成的目标,并准备相应的咨询程序和方法,有效安排时间,以保证求助者的咨询过程顺利,有效的进行。为此,咨询师的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咨询师在从业前期,已经为个人的职业成长付出了大量精神和物质的投入,作为一种比较艰巨的脑力劳动从业投入,得到适当的产出补偿并不过分。心理治疗师的培养是有成本的。且不说医生的劳动是需要有报酬的,也不说咨询师的房间设施也是有成本的,仅说心理治疗师,他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来访者自身方面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要打官司,一定要请一个好的律师;如果我们要去治疗心脏病,一定要找一个水平高的医生。为什么要找专业水平高的人为我们打官司、为我们治病呢?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还有,咨询师在从事抚慰心灵工作的过程中会“被迫”接受大量的“负性信息”,长期积累会直接影响咨询师自身的心身健康,这种影响可能是常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咨询师的心理也同样需要定期的调试和合理的补偿。

不收费起码有两个害处。

第一,来访者不珍惜他获得的治疗机会,对于跟医生互动、定时来诊,不加珍惜。结果,来了只是与医生闲聊天,不认真讲自己的真实感受,哪天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结果使心理治疗不能系统地有效进行。曾为付费的来访者和不付费的来访者做过心理咨询,支付咨询费的来访者一般不会无故迟到或不来,而不付费的来访者却时有无故不来或迟到的情况。高校的心理咨询一般是不收费的,他们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二,如果不交费,医生也会缺少责任感,心里会想:我可以跟你聊天、听你诉说,但是对于是否给你最大最好的帮助、能否有效则并不关心。所以,如果不收费,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咨询师的利益,更是病人或来访者的利益。我们在一些酒店门口看到提示:本店门前免费停车,丢失不负责任,就是这个道理。咨询师没有收入就无法生存,无法生存怎么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由于赚不到钱,咨询师也不可能进修、培训,参加督导,水平不能得以提高,何谈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如果心理治疗不收费,或者收费太低的话,会使心理治疗行业无法向前发展,最终还是使真正有心理问题的人无法得到良好的心理帮助,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治疗。这正是现在好多朋友遇到的问题:我到哪里才能找到比较好的心理治疗师?

因为专业,所以收费。不收费的心理咨询往往都是较随意的、不专业的。

这种随意性对咨询双方都是致伤的,负性影响的。因为不收费,咨询者往往把咨询师当作倾泄不良情绪和自我表现的对象,滔滔不绝却与心理症结距离万里,想来即来,想走就走,问题依旧;而咨询师呢,因为不收费,也难于保持责任心,和助人的热情,甚至会感到自已的精心工作竟成为他人可有可无的垃圾桶,而倍受挫折。

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因为贫困不具备做心理咨询的经济能力,有没有什么可以变通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收费收多少更合适呢?咨询费既然是一种心理咨询的道具,可以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我在咨询中对学生收费定的标准很低,同时还要和他对收费的多少进行讨论,这也是咨询的一部分。咨询费过低,会给人一种“这个咨询员就值这么一点钱”的感觉,而有些要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他会觉得自己值这么点钱?而收费过高,也会使部分来访者产生抵触情绪“这个咨询员钻到钱眼里去了”从而影响信赖关系的建立。所以,可以视来访者自身的生活情况决定,也可以和来访者商量后决定。

尊重付费咨询,尊重别人的付出,就是尊重自己的得到。

心理治疗与咨询,在中国是一个刚刚起步、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行业,的确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大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钱花出去了,可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这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那个心理治疗师或者咨询师业务水平的确太差,这样的局面需要我们推动其职业化进程来解决,包括政府在管理方面,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让真正通过培训的治疗师或咨询师能够从事其工作,也把收费标准提上去;同时,坚决不让没有经过培训或水平不够高的人员从业;第二方面的可能是,大家对于心理治疗与咨询还不够了解,还不太清楚如何寻求、接受心理治疗与咨询服务。心理治疗与咨询,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通过心理互动的方式,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为来访者提供心理的帮助。心理的改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即使是短程的心理治疗,也需要在20次左右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来访者希望看一次就能见效的话,这样着急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以这样的心情来要求心理治疗师则是不切实际的。这如同你要求妇产科医生:你一定要让我怀孕三个月就能生出一个成熟的婴儿,并且他一出生就能背起书包去上学。哪个妇产科医生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他做不到、无法达到你的愿望要求,你就说他水平不高、治疗无效吗?显然不能。不是医生做不到,是你的身体做不到。对于心理治疗也是同样,如果你要求医生如同注射退热药让你的体温快速下降那样,让心理治疗迅速起效,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医生做不到,而是你的心理做不到。人的心理是要保持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不可能多年痼疾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奇迹改变或痊愈的。如果你要找那样的“妙手回春”的医生的话,一个是你现在找不到,将来也找不到,再者最终会使你会失去心理治疗的机会,会让自己更长时间地承受心理痛苦。

实际上业内人士都知道心理咨询的收费标准和人们想象的有一定差别,咨询的定价也并非可以漫天要价,它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说:

个案的收入情况:一般情况下,以当地人均收入的5-7天的工资来做为每小时的收费是比较合理的收费价位。比如在上海,如果人均收入是9000元的话,一天的收入是300元,即心理咨询的收费为一个小时(或者50分钟)1500至2100元。

咨询师的个人价值:

很明显,咨询师的个人价值对收费有很多影响。咨询师的个人因素包括:专业水准,经验和个人口碑.从某种角度来说,咨询师的价值更是由来访者来决定的,如果咨询师已经忙得没有时间了,为了确保他能提供最代表他实际水平的服务,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整理思路,总结案例而增加收费标准,收费的"高"标准就这样而来。

心理咨询为什么需要收费?看了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想要的答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