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授人以渔”,让他们的自控力“更强”。其实这些孩子并不”熊“,他们只是缺乏 自控力。

自我控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是必备能力,也是一生用不完的财富。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授人以渔”,让他们的自控力“更强”。——猫咪麻麻

缺乏自控力,是熊孩子产生的根源你觉得,什么样的孩子是熊孩子?

一个3岁不到的小女孩坐在餐桌边,自己不停地玩着手中的娃娃,而身边的妈妈在非常耐心地给她喂饭。妈妈稍微催促一下,说再不吃就把娃娃拿走,她立刻把餐具一股脑扔在地上。

一个5岁的小男孩躺在超市的地上大哭大喊:“我就要小猪佩奇!我就要!你们赶快去给我买!”

一个6岁的男孩,在幼儿园总是动不动就出手打人。不仅打孩子,也打老师。

一个8岁的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一会儿交头接耳,一会儿打打闹闹。

上面说的这些孩子,在你眼里,算熊孩子吗?

其实这些孩子并不”熊“,他们只是缺乏 自控力。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1)动不动就发火;

(2)动不动就动手。

前者主要是情绪控制不好的表现,后者主要是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表现。自控力,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博士去她女儿所在的幼儿园进行了一个棉花糖实验。

他们邀请所有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单独进入一个小房间。在房间里的桌子上放了一颗棉花糖。

他们给孩子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马上就可以吃这颗棉花糖,但是这样就只能吃一颗;第二种是15分钟以后再吃这颗糖,能吃到两颗。

结果发现:

三分之二的孩子等不了15分钟,很多孩子不到3分钟就把糖塞到了嘴巴里先吃了。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够了15分钟并最终得到了两颗棉花糖。这些孩子在这15分钟里想尽一切的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去注意到这个棉花糖的存在。

米歇尔博士继续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一群孩子参加美国的SAT考试(相当于美国的高考)的时候,得到两颗糖的孩子的平均分数比只吃到一颗糖的孩子的平均分数高出210分(SAT考试满分为1600分)。

米歇尔博士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更能够延迟满足自己,他就有更好的自控力,也就能够拥有更大的人生成就。

教好熊孩子,父母这样学

对于那些天生比较缺乏自控力的孩子,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吗?不,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的还很多!

米歇尔博士当初还做了一系列的后续实验,其中有一个是,给另外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们播放那些等待15分钟的孩子的视频,然后他们再让这个幼儿园的孩子进行棉花糖实验。

实验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的孩子的数量大大增加。所以,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这样才能培养自控力

1、生活中有规矩,让孩子明确界限

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太多规矩约束了孩子的探索行为,但是一些必需的规矩还是要有,比如对于零食、电子产品、作息时间的要求等。建立规则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执行。

定下了规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语气、情绪可以很温和,但是态度和立场必须坚定。在适当的规矩中,孩子会慢慢由他律变为自律,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能超过多长时间,自控力得到发展。

当孩子做出专注、有自制力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鼓励和赞美,可以更有效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2、尊重孩子,允许适当放松

有研究表明,人的自控力是有限度的,大脑会在苦差事和寻找简单的奖励之间寻找平衡,所以如果让人连续完成两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强的自控力,那么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与其在题海战术中让孩子耗尽对学习的兴趣,不妨允许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只要做好了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许孩子适当放松,让孩子享受到高自控、高效率带来的甜头。

3 、及时的提醒,让孩子对自己的负责

关于自控力这件事,如果成人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可以被原谅,那孩子就很难形成自律的习惯。

想让孩子一瞬间明白利害关系并不现实,家长不妨从给孩子一个温柔坚定的提醒开始,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

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钟提醒孩子一次,再过一会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约定,那么明天就失去看电视、玩游戏的机会了。

父母的语气可以很温柔,但态度却需要坚定。当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控力也就不在话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