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古就有神童崇拜,至今更是形成了某种文化。所谓“神童”,就是指那些早慧儿童。你们可以看看身边遍地开花的奥数班、双语班、钢琴班等等,人们纷纷拿自己的孩子当神童来实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也在为神童培养推波助澜。其实,童子之神,应该神在天然,神在纯粹。他们有一双清纯的眼,能够看到戴了世俗镜片的成人所看不到的真实相、淳朴相。有一颗活泼的心,不受思维定式束缚,不由陈规左右,思维圆融明彻,所以能发成人所不能发。他们还有一番童趣和率真,敢想敢说,所以才能天马行空,产生奇思妙想。下面讲两个春秋鲁僖公时代的神童故事。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是拔苗助长?还是压抑天性?漫谈“神童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正因为如此,有些大科学家,反而如赤子一般纯粹自然。如果是人为的、怀着一定功利目的去培养神童,产生的恐怕只能是些“伤仲永”。曹冲称象的创意,未必是出于培养,司马光砸缸的急智,也未必是出于训练。神童教育背后所包含的,怎一个“躁”字了得!

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