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

襄汾县陶寺村北广阔的麦田之下有一处两周时期墓地,它在那里沉寂了两千多年。然而2013~2014年,它静默的梦被一个个盗洞惊醒。由于当地盗墓猖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6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组成考古队,开始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勘探,该墓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从近几年的发掘来看,墓葬总数量近万座,时代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

2017年是第四次抢救性发掘,7月在墓地中部发掘一座中型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墓口长3.7、宽2.4米、深约7米。发掘填土至近椁室处发现墓室中空,椁室未完全坍塌,这种情况一般很少遇到,预示着或许会有特殊的发现——果然,除中部内棺及四周椁立板塌陷外,椁盖板保存的特别好,只是木胎腐朽,东西向一块块的盖板痕迹清晰。接着向下发掘,在棺北端有红色纺织物遗迹暴露,其上绘有黄、黑色几何形图案,我们做了局部清理,再观察其四周,发现部分土块脱落处,均暴露出同样的纺织物痕迹。

墓室北端暴露“荒帷”局部

从现场状况及发现位置综合判断,应该是棺外之“荒帷”,面积较大,保存相对完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是继绛县横水墓地发现大面积西周荒帷之后,在晋南又一次发现荒帷,或许是春秋晚期墓葬中首次发现。

墓室东南部暴露“荒帷”局部

二、学术价值

从局部暴露出的痕迹看,主体图案为黄、黑几何形,大致呈“巳”字形。《礼记·丧大记》载:“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加伪荒……”。《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释“黻”:“左传衮冕黻珽杜预曰黻韋韠以蔽膝也又裳繍两巳相背形考工记黑与青谓之黻”。也就是说“黻”纹图案是“两巳相背形”,颜色为“黑与青”。再细看此墓所发现之“荒帷”图案,恰符合“黻”纹图案特征,着实令人兴奋,或许我们首次发现了荒帷上“黻”纹的实物材料。

“荒帷”局部放大之“巳”字形图案

2005年在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现荒帷,保存之完好,对研究西周丧葬制度意义重大。陶寺北墓地新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荒帷,则填补了春秋晚期东周丧葬制度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套箱与搬迁

鉴于此发现的重要性,而现场又缺乏清理与保护的条件,为保证荒帷及墓室文物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决定将整个椁室进行套箱,再搬迁到室内清理。这对考古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挑战,之前虽然也多次套箱,但体量要小的多。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研究员到现场指导,李老师是国内文物保护的专家,现场考察后,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套箱方案。我们照此方案,采购木材、槽钢、扁铁、螺丝、钉子等材料。同时将墓室外围整体下挖,仅留墓室主体,下挖深度近8米,因套箱需要足够的操作空间,出土量较大,这一工作进行了约一个月。为减轻箱体重量,又保证椁室安全,套箱主体部分的尺寸是在墓壁四周留15厘米厚生土,高超过椁盖板10厘米,底部大概超出墓底20厘米。椁室其余中空部分用筛过的细土填实,荒帷暴露部分加固后用保鲜膜多层包裹。

李存信老师察看现场

墓室外围下挖完成,椁室内填充好后,开始套箱。整个套箱工作由考古所侯马工作站的李永敏老师现场指挥。李老师曾参与绛县横水墓地,翼城大河口墓地的多年发掘,多次套箱,经验丰富,在他的指挥下,工作有序开展,请来木匠到现场根据需要加工木料,墓室四壁及顶用宽20厘米、厚6厘米的松木板包裹,底由10厘米见方的木板承接,木板之间铁钉、扁铁连接加固,顶和底部加焊“”形槽钢,起起吊时支撑工作。套箱工作持续了大概半个月。期间虽遇到诸多技术问题,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一一解决。

李永敏老师现场指挥工作

套箱现场

套箱完工已是2017年寒冬,因大墓发掘任务紧迫繁重,搬迁工作暂时放缓。今年开工后又遇诸多事情,导致搬迁工作一直拖到10月份。其中主要是搬迁地点的不确定,箱体尺寸长4米、宽3米、高1.5米,根据当地一实方土的重量,估计总重近三十吨。这么大体量的套箱以往很少遇到,就近找个合适的地方还真难,期间考察了多个地方,如侯马工作站,曲村工作站,临汾市博物馆等等,都不合适,即使勉强放下,也不利于后期的清理工作,还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在省局及所领导的协调下决定搬迁至太原市博物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近将东山汉墓一座墓葬套箱,体量比我们还大,成功搬迁到了太原市博物馆,这为我们的搬迁开辟了道路。

地方定下来以后,准备搬迁工作。先是修路,田间土路最宽的能过个三轮车,要通过大型车辆,要加宽并夯实路面。同时寻找合适的吊车及运输车辆,并在太原联系好装卸公司。三方约定好时间,协同完成搬迁工作。大型货车上高速、进太原市区的通行证也需提前办理。

起吊现场

一切准备就绪,定在10月30日起吊搬迁,30号一大早,所有车辆陆续到场。吊车就位,钢丝绳穿过箱体,随着吊钩缓缓发力,箱体开始晃动上升,心也跟着悬在半空,箱体虽然坚固,但重量太大,任何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前功尽弃,对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箱体慢慢上升到地面,吊车长臂上升横移,稳稳的放置在平板车上,这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全部套箱吊装完成后,装载着文物套箱的大型货车向太原市博物馆出发。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周建副所长受文物局委托,负责协调安排陶寺北墓地文物套箱至太原市博物馆后的入库事宜,晚上十点多,运送文物车辆抵达太原市博物馆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钢副研究员早已等候在博物馆库房门前,博物馆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保安师傅们全程协作,卸货师傅们经验丰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1日凌晨三点顺利完工。

后记

从发现到搬迁完成,整个过程着实不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文物受损、搬迁流产,陶寺北墓地项目领队王京燕研究员的压力可想而知。搬迁顺利完成后,她在朋友圈里发文说:“一年多了,这个大家伙终于有了一个适合的家。”

感谢在套箱及搬迁过程中付出辛劳的所有工作人员,感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博物馆同仁们的鼎力支持!期待室内清理的重大发现!

责任编辑:梅雅萱

审核:郝丽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