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记者 谭厅 谭显春

渝北区大湾镇的“小河锣鼓”,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该镇将“小河锣鼓”编写成乡土教材,并纳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学习小河锣鼓,更好地传承好传统文化。

今天(11月2日)上午,在渝北区大湾镇明德小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锣鼓”进校园正式启动。期间,该镇邀请了“小河锣鼓”的传承人冉崇荣,现场为孩子们演绎了“小河锣鼓”中锣的最基本打法。

据了解,大湾“小河锣鼓“”是一种由鼓、唢呐、锣等多种乐器组合而成的传统民间音乐样式,是巴渝吹打乐的缩影。大湾镇小河锣鼓在2011年5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但是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知名度低、传承人流失的影响,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对此,渝北区大湾镇组织辖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和传承人,成立了“小河锣鼓”非遗传承教研组,编写教学教材,并将“小河锣鼓”搬进了音乐课堂,系统培养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演奏技能,从而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我们整个大湾镇的中小学,开展了课程,让他们每周都有一节课,来学习小河锣鼓,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锣鼓,在娃娃当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渝北区大湾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洪向记者表示。

渝北台 记者 谭厅 谭显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