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陶太

博雅小学堂专栏作者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讲述了一个罹患图雷特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的老师奈娜,带领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学渣,超过精英学生,逆袭成学霸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评分一般,影评也差强人意,很多人批评该片的滥情套路,认为它将阶级鸿沟的跨越简单化,是廉价鸡汤云云。

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观众在电影院里被《嗝嗝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别说是这样的教育鸡汤了,当你我为孩子教育披荆斩棘、连滚带爬,最大限度地榨干自己的精力、时间乃至钱包的时候,就连白水也没人为你倒一杯。

鸡汤俗气,可是鸡汤温暖。生活重压下卑微前行的我们,常常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光亮。

那就像一个人爱你,你并不在乎他会说几种濒临灭绝的语言,以及会不会写十四行诗,只要你狼狈的时候,你第一个想找的就是他;他一点也不“高大上”,却是你唯一的怀抱。

《嗝嗝老师》,就是那些激励我们好好活下去的爱的力量。

01

它首先让我们沉思,现实中的嗝嗝老师哪里去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听说图雷特综合症,请让我们先仔细检查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习以为常。

图雷特综合症,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有时大脑会突然短路,患者会不受控制地发生抽搐的动作,或者是发出怪声。这并非是一种罕见病,它的发病率几乎与我们熟悉的“自闭症”相同。根据摘自美国图雷特综合症协会的一份统计资料,在美国,估计5-17岁的儿童中,每16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患有图雷特综合症。

但在中国,我们很少见到“嗝嗝老师”,或者“嗝嗝孩子”,相信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病,连网上可供搜索的条目都少得可怜。为什么?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他们从公众系统,从我们的社会视线中,主动或者被动地消失了。

其实印度的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少,很多父母也选择将他们庇护起来,不接触社会,以致该片演员不得不从网上寻找资料,以便能够逼真演绎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的生活。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电影工作者真诚地端上这样一碗鸡汤,提醒人们关注并接纳这样一个群体。影片女主人公奈娜就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无法控制自己,常当众发出“哇哇”的怪声,以及机械怪异的动作,即使是在面试时,而且越紧张怪声发作越频繁。

02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锲而不舍的社会帮扶系统,那是爱的臂膀构筑。

奈娜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弃女儿,即使自己被丈夫抛弃,她坚持女儿要在普通学校就学,接受普通教育;

奈娜在学校里受到嘲弄,被12所学校驱逐,但是仍然有一所学校接纳了她,当她在礼堂中发出令人尴尬的怪声时,校长却把她请上了领奖台,让她介绍什么叫图雷特综合症,并且承诺她会受到普通教育,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

图雷特症一般不影响人的智商,只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当日常世界能够接纳奈娜时,奈娜勇往直前。

奈娜完成了学业,修完了双学位,拿到了理学硕士,而且即使多次被拒绝,她还是申请到了母校的一个教职。虽然最后分配给奈娜的是全校最差班级,是别人都不愿意接的烫手山芋,但是毕竟,奈娜获得了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而她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认可,最后还当上了母校的校长。

这意味着,一个“嗝嗝孩子”,凭借不懈的努力,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有可能成为“嗝嗝老师”,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嗝嗝校长”。

这还意味着,如果一个社会不放弃“嗝嗝孩子”,那就意味着它不会放弃每一个人。

爱也是会传染的,只要环境许可,就会形成一个持续永动的系统。

电影中,奈娜的校长推倒了第一张爱的多米诺骨牌,给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所有患有疾病的孩子、残障的孩子将来能够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前提。

而当奈娜成长为“嗝嗝老师”的时候,她推倒了第二张爱的多米诺骨牌。她成为9F班的老师,这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旷课、酗酒、赌博、斗殴,自卑又叛逆。虽然他们依靠教育平权的法令,走进了精英名校,却被单独编为9F班,成为全校师生,特别是学霸9A班老师眼里的垃圾。表面的教育平等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他们根本被排除在爱的教育之外。

当9F班自暴自弃的时候,“嗝嗝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这个发着怪声的结巴老师,骑着电动车到贫民窟家访。她发现赌博的孩子原来有计算天赋,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去全世界最大的赌场——股市;她让修自行车的孩子,用自家简陋的材料,制作了获得全国科学博览大奖的作品;她还让每个孩子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恐惧,然后将它叠成纸飞机放飞,因为,他们的人生不能卡在这一页上。结果9F班成为了明星班,甚至拿到了年级第一。

20年后,当“嗝嗝老师”自校长任上光荣退休的时候,当年9F班的孩子前来欢送她离场,从衣饰及神情看,9F班的孩子们走出了自卑贫穷的阴影,成为沉着平和的中年人。相信他们当中,会有人接着推倒第三张爱的骨牌,曾被无私爱过的人,传递爱会成为一种本能。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嘲讽这个俗套的结尾,认为不过是宣扬成功主义,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种。但是对那些穷孩子们而言,除了考出好成绩,还有其它更好走的道路吗?

03

其实《嗝嗝教师》传递的教育理念,中国人并不陌生。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什么叫“有教无类”?意思是只要有心向学,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聪明还是愚钝、善良还是邪恶。这当然也包括“嗝嗝孩子”以及贫困孩子。

遗憾的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嗝嗝老师》的故事会在现实中重演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都会,在普通的中、小学里,特别是在所谓的重点学校里,我们不仅很少见到“嗝嗝孩子”,也几乎见不到那些被都市“折叠”了的孩子比如我们周围卖菜小贩的孩子、建筑工人的孩子,修鞋摊主的孩子,快递小哥的孩子。

9A学霸班在中国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体现教育平权的9F班,倘若不看印度电影,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9F班根本不存在。更别说像“嗝嗝老师”那样,因材施教,用爱心和耐心让9F班的“小混混”们个个成才。

一个既缺乏“嗝嗝老师”,也缺乏9F班的世界,难道不需要鸡汤电影多补一补吗?即便是别国的鸡汤。《嗝嗝老师》告诉我们,即使总体还是在饥寒交迫着,但是只要有一碗鸡汤是热的,活着就有盼头。

事实上,正是印度电影近年不断熬制的教育鸡汤,在中国引发了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于是,当我们反思应试教育、成功教育时,我们在看《三傻大闹宝莱坞》;当我们在为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削尖脑袋,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时候,我们在看《起跑线》;而当我们温习“有教无类”时,我们在看《嗝嗝老师》。每一次,我们都有所思、有所动。

印度电影变成了中国教育的照妖镜。因为两国同样贫困人口众多,而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那些人性共有的弱点,都在越来越悬殊的阶层差异间被放大。

但是在印度电影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社会成系统、成建制的努力:从真诚反思到正面倡导,从单枪匹马到众志成城。共同的教育难题,出人意料的印度式解决办法,那些被唤作“鸡汤”的故事,滋养着印度社会,也温暖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

所以,教育的鸡汤,该喝就喝。别怕自己平庸。因为我们要的,不过是真心实意的日子;以及无论你背负何种命运,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哪怕这碗鸡汤是虚构的电影故事,哪怕这是邻居家炖的鸡汤,你只能闻一闻。 

当生日遇上双十一

博雅全场课程钜惠3折起

连续12天全年最低限时折扣

11.02-11.04

历史与地理专场

x

楚河说历史第4季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