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的问题, 孩子得了重病,费用超过多少会放弃治疗。欧阳父的一番话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不愿麻烦孩子,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不想花孩子的钱。

原标题:三分钟视频惹人泪目!“不给孩子添麻烦”是父母最大的“谎言”!

这是一个三分钟的公益短视频,由7组家庭共同参与的一场“特别”访谈,受访者是成年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他们同时被问到:如果得了重病,费用超过多少会放弃治疗?

同一个问题,答案却真实且“扎心”。

如果自己得了重病,费用超过多少会放弃治疗?

有人说百八十万,有人说十万,有人说甭管多少钱,能治就治……

同样的问题, 孩子得了重病,费用超过多少会放弃治疗?父母却说:

卖房子卖地,再不行,我捡废品,我也得管他。

明知道是不可治愈,也愿意能够尝试一下。

只要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无所谓。

那我就在外面求人家,在马路上找人家要钱,也要给孩子看。

我肯定卖房子,卖地,我也救我儿子,换什么也没关系,在我身上取

拿我的命换都可以。

如果父母得了重病,他们会花多少钱呢?

他们说:“最多也就二十万吧”、“那就不治了”、“能不给孩子添麻烦绝对不添”……

同一个问题,答案却“反转”。不仅是受访者,屏幕外的我们,早已泪湿眼眶。就像视频最后打出的字幕一样:爱,允许泪水,拒绝遗憾!

PART

01

在父母的心中,他们的关系排序很简单,孩子的生命>钱>自己的生命。

其实,纵观我们的生活,并不都是领导的夸奖或指责,同事之间的龃龉,下班后疲惫的地铁公交、我们也并不是一个人在奔波,在奋斗。

在遥远或者不遥远的地方,还有父母在,你比他们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

说好的一碗汤的距离多数人都没办法实现。

我们背井离乡奋斗在大城市,心中背负着自己的梦想,眼前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留给父母的可能就是几分钟的通话时长。必须得承认,他们在你生活中的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也许他们偶尔生病需要住院陪床的消息才让你回过神来发现,他们是那么重要然而他们正在老去,珍惜、陪伴往往来的有点晚。

图片来源:摄图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作为儿女,他们的健康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担心的日常呢?

就像电视剧《遇见幸福》里面,萧晴对袁磊坦白瞒着他花了四十几万给家里的四个老人各买了一张十年的体检卡,一开始是打算给他们买保险的,但“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险种几乎没有,而且,买这种疾病险都需要当事人配合,我又不想让他们知道……”

知道事情原委的袁磊并没责怪萧晴,反而要谢谢她。反倒是被买体检卡的欧阳父知道后急了“我把钱给她退了去,不能花孩子钱,我这一辈子,我最不愿意的,就是麻烦孩子们,我不能欠孩子的这个情……”

欧阳父的一番话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不愿麻烦孩子,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不想花孩子的钱……

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每一个镜头都是底层生活的浮世绘。

父母可以为我们倾尽所有,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却少之又少。

PART

02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辛酸和痛苦。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工作,到头来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挣着,要是自己或者父母真的生了大病,花完老本,拼尽所能,好像都凑不够一场手术费用。

我们害怕长大,也害怕父母老去,更害怕时光逝去的速度太快。同时,我们还害怕自己成长的速度太慢,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更慢,总也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有人说,也许父母的爱,就是想让你回家,又怕你在路上奔波;想见到你,却说回不回来都没关系。即便孤独如海,或一病不起,父母首先想到的,还是不给你添麻烦。

一个男人曾讲述他为患癌的岳父治疗疾病的几年。他说每次发病都会非常积极的治疗,几年下来花了200多万,最后几个月,家人还是达成一致,放弃了治疗。

因为希望的渺茫,病情的蔓延,让全家人都在巨大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中几近崩溃。

而只有到这最后一刻,你才会发现,其实,你比想象中更爱他们,和他们那些 相聚的时日,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漫长。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一个人因为疾病进了医院,我们所有的社会属性都被剥离掉了,全回归到了一个最为简单的身份,病人抑或患者家属,孤立无援到需要抱团取暖——疾病和死亡带给所有人的恐惧和挫败感是平等的。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们就是蝼蚁,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用金钱,用时间,阻击我们都心知肚明的那个结果,只想拼尽力气让那一天来的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写在最后

路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趁我们已有能力、趁父母尚且年轻、趁时光还不老,无论近或远,为人子女都能常回家看看,给他们多一些陪伴。

未来得及说出口的话,尽情诉说;未完成的心愿,请匀出多一些的时间去实现;未曾给出的守护,请尽早的去弥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