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下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教授,于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变革的代理人:以在华服务的德国人德璀琳、马驷和穆麟德为例》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第18讲(总第66讲),由我院讲师杨钊老师主持。

培高德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德关系史等领域。讲座伊始,他谈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有一批外国人来华工作、生活,目的和原因不同,其中在华德国人数量仅次于英语国家位居第二。此次他从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军人、外交官和政府官员——马驷、穆麟德和德璀琳,探讨了其在近代中德交流互动史上的活动与意义。在介绍三个人物之前,培高德教授对当时中国境内的涉外交流背景做了简单介绍:自中国晚清时期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展开后,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因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一系列新创办的机构中雇佣洋员,这些机构在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是所有的来华洋员都能事业有成”,培高德教授说道,他首先介绍的是军官马驷(Ernst Kretzschmar)。马驷曾是德国海军军官,清廷在广州组建了军事训练学校,引进英语顾问和掌握鱼雷技术的洋员。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在德国招聘了一批军事专家送往中国,其中就有马驷。这批专家不仅系统地提升了中方的军事训练水平,而且对外表明了对法国的抗衡姿态。马驷在中国军校工作了10年后返回德国,仍作为清朝的采购武器的代理人。在他任职期间,改进了军校的系统,并且鱼雷改为从德国订购。马驷不具有当时西人普遍认为华人“不开化”等偏见,他跟华人同事相处友好,还带了自己的妻子来华。培高德教授给我们展示了马驷在华时期的中国护照,此护照可助马驷在中国内地自由往来。此外,他撰写了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有约四分之三关于中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将穆麟德算为外交官并不十分确切,他有很多身份。” 培高德教授选择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oellendorff)为第二个研究对象。他有大部分时间在清朝海关工作,但是更为瞩目的是他在朝鲜的经历。穆麟德在19世纪60年代来华,先是在领事馆任翻译,很快精通汉语后进入海关工作。获得赫德赏识后的穆麟德,于1880年由清廷派往朝鲜。穆麟德在朝鲜大力整顿海关、税务,可以说是朝鲜海关的创始人,被世人视为“朝鲜的赫德”。但因“联俄拒中”的活动,被李鸿章召回海关。此外,穆麟德还是一个精通多种语言的汉学家,撰写了满文、宁波话等相关研究著作,影响至今。但因他同时展开多项工作,致使多项研究在他去世时也没有完成。

第三位德国人是海关洋员德璀琳(Gustav Detring),培高德纠正了关于德璀琳名字的错误:他名字里没有“von”。德璀琳于1865年至1905年共40年时间在华工作,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海关任职,是19世纪后期中国外交和天津城市开发中的关键人物。培高德教授不仅介绍了德璀琳因受到李鸿章信任,在华参与一系列中外条约的签订,还讲述了他协助赫德兴办中国现代邮政系统的过程。

培高德教授总结道,这三个在华德国人都面临着典型的“loyalty(忠诚)“interest(利益)等问题,因为在华任职、生活的特殊经历,他们某种意义上更具有国际性而不是民族性。整个讲座随着培高德教授呈现的历史人物合影和图画,将百年前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和史实一一道来。讲座最后,在顾彬教授的引领下,同学们纷纷提问,先后探讨了现代化还是西化海关税收制度与晚清现代化以及其他在华西人等话题,讲座在热烈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何玉洁

图:朱唐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