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真题到底应该怎么做?

随着法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同学们陷入真题不能自拔。一边是堆积如山的真题、一边是居高不下的错误率,本以为自己复习效果不错,但是一到做真题就分分钟打回原形,甚至产生弃考的念头。真题究竟为什么能让这么多考生精神崩溃,真题又到底应该怎么做,小希整理了一份做真题的秘笈,希望助大家顺利通过法考~

真题重复

第一轮,重在理解

第一轮做真题的目的,在于检验初次学习后的理解效果,在此建议大家第一轮做真题进度与每天复习进度同步,及时检验每天的复习成果,将学与练结合起来。第一轮学习可以采用纸质版分科目、分章节的真题练习册,这样可以既可以勾出题中重点信息;又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每天复习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轮,重在记忆

第二轮做真题在于检验整个学科融会贯通的程度、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等,做题上更加接近应试。因此第二轮做题建议大家在系统性将各科讲义整合、记忆的前提下再开始,找1~2天的时间集中性做一个科目真题。这一轮做真题用于检验各个学科的每个具体知识点记忆是否准确,以及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里联系与区别。同时,为了应对机考的改革,建议大家从本轮开始采用希律法考APP或者小程序做题,及时适应机考的考察方式。

第三轮,重在补漏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与做真题,大家对知识点掌握已经达到70%左右,但随着复习学科的增多、时间的推移,知识点记忆可能会出现模糊、遗忘等情况,因此需要大家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集中性再做一遍学科真题,通过真题发现自己学科中不足、遗忘之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巩固复习。

考前,重在手感

由于考试时间较短、题量较大、机考形式较为陌生、以及考试形式的综合性,同学们应当在考前半月左右尝试在希律法考APP或者小程序上做套卷真题,一方面练习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及答题顺序;另一方面,模拟考试氛围,练习考试的心理及答题手感,熟悉考试方式,减少真正考试时的紧张与焦虑。

做题前提

“腹有诗书”,做真题

做真题是检验,而非学习的过程。所以做真题之前,一定保证自己对学科知识点已经掌握,利用自己脑海中的具体知识点以及做题思维去分析每一选项,进而得出答案,这样才会发挥真题的功能与作用,切忌边翻讲义边做题、或者期望通过做真题记忆知识点。

抛弃感觉,做真题

大部分同学在没有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及准确记忆后就去做真题,结果往往发现真题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那是因为真题背后考察的实质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内容,当你没有准确记忆时,做真题往往凭借感觉和印象得出答案,这当然不具有准确性。因此,做真题时应该脚踏实地,抛弃想当然和个人模糊的印象。

抛弃记忆,做真题

一些真题做的多了的同学,往往对真题答案本身形成记忆,尤其是以前考过的考生,甚至可以只看完题干或者一些字眼就立马知道选哪个选项。长此以往,这样做真题,只会将答案记得越来越深刻,而知识点记忆却越来越薄弱,从而丧失了做真题的意义。法考从来不考原题,记住答案不仅无益于知识点的巩固与做题思维的训练,对通过法考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议大家做真题时抛弃记忆,通过知识点本身与逻辑思维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原因分析

真题做错后,与看解析、看讲义、重温知识点相比,对自己做错题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才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真题做错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考点把握有偏差

真题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形式考察,但在具体的案例背后蕴含的却是一个个清晰的知识点。做真题的第一步就是翻译,通过将具体的案例拆解及分析,了解题中的具体考点所在,也就是要明确这道题考察的到底是哪一个部分、哪一个具体知识点。很多考生做错题就是因为考点把握不准确。这种错误判断大前提法律规范,必然会导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如果发现在做真题中考点把握有偏差,应当多注意对真题命题的语言加以分析,掌握其中的规律,有助于准确把握考点。

考点把握不全面

近些年的法考真题更注重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考察,所以像民法、刑法或是行政法、商法、诉讼法等学科的题目综合性越来越强,往往一道真题会同时考察2-5个考点,考生在做题时容易顾此失彼,考虑不全面,从而频繁陷入出题人的陷阱。要想全面把握考点,必须养成学科体系性复习的习惯,在平时复习中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做到对每个知识点熟练掌握,这样不但能够提升记忆效率,更能有效解决做真题时考虑不全面的问题。

知识点记忆不准确

当你准确、全面的掌握真题的考点所在时,做真题的第二步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大部分考生做错真题的原因都在于对学科具体知识点的记忆欠缺。当你发现自己真题做错的原因在这的时候,你就需要及时查漏补缺,将真题对应的知识点借助讲义或教材加以巩固和重复记忆。

nul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