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展,深度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诞生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日报道: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为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根基和历史逻辑,打响“党的诞生地”文化品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近日推出专题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记者了解到,展览分为3大板块:“开放之城:近代上海的成长与发展”、“革命之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在上海相遇”、“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诞生”。通过170余件珍贵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系统阐释近代上海与中共创建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深度揭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诞生的历史逻辑。

开放之城:近代上海的成长与发展

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明清以来,上海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江南小城。1843年开埠后,近代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其特殊的政治格局、发达的经济贸易、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新学说、新思想的传播,为上海成为一座开放之城、革命之城、光荣之城奠定基础。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重镇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上海更是汇集了中国共产党孕育诞生的两个必备要素。

在吴淞之战中英勇牺牲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戎装画像、小刀会起义时潘可祥部使用的短剑、公共租界巡捕使用的警棍和徽章、《苏报》主笔章士钊编写的《苏报案纪事》、英商汇丰银行仓库牌、资产阶级革命志士邹容所著《革命军》初版本,等等。这些难得一见的近代珍贵文物,都是近代上海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革命之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在上海相遇

由于开放和包容,上海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工人运动的大本营。展览精心选取了20余件近代以来在上海出版发行的珍贵文献,如《近世社会主义》《近世界六十名人》《星期评论》《学灯》《共产党》月刊等,凸显了上海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高地的重要地位。

而另一些文物展品,《德大纱厂男女工人罚例》、外资工厂工头佩戴的布带,则反映了上海产业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的宣言书和简章,见证了五四运动后上海工人自发组织成立的第一个工会。

在俞秀松于1920年4月写给父亲好友骆致襄的信中,俞秀松明确表达了要“进工厂”的决心,反映出当时集聚在上海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投身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转变。

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诞生

据策展人介绍,展览运用了较多近年挖掘出的有关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最新档案文献资料,如“苏俄远东地区与中国各城市联络示意图”,可见上海是苏俄、共产国际领导远东地区工作的两个中心之一,所有在中国的机关都由上海领导。

这封1921年7月马林给共产国际的信,信中汇报了他和尼克尔斯基以及几名中国同志正在筹备将要在7月底召开的共产党的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除此之外,还有“1921年3月23日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给张太雷的任命书”、“1921年6月俞秀松作为共产国际三大代表的委任状”、“尼克尔斯基1922年2月发给远东人民代表大会资格委员会的电报”等等,都是最新挖掘出来的珍贵档案。

展览于2918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厅展出。同时,纪念馆与上海和外地有关单位也将合作举办专题巡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