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正宗上海人如何过日子,看这本民俗日历书就对了

每当年尾,市面上的各种日历书就盛行起来。2010年,《故宫日历》“复活”,成为网红。随后,各家出版社争相开发日历书,成了一种新“民俗”。

日历本为农耕时代旧物,代表靠天吃饭的文明,对于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传统时间、空间体验的诠释。在农耕文明时代,“历法”是受到最高尊崇的法度之一,原因在于它与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的息息相关。然而,进入工业文明,尤其近十年来互联网大潮冲击,日历“实用”的功能性价值,正在慢慢丧失。恰是在人们“不需要”日历之时,日历书的红火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许是传统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中国人文智慧重回现代人生活的写照。

“这几年诞生的大多数日历书都是资料汇编,难得的是有新的创作。”近日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首发的《民俗掌故日历(2019)》得到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的肯定,“民俗是千百万人的文化认同,日历安放了我们的岁月,民俗日历书就是教人们如何过日子。”

《民俗掌故日历》脱胎于《事物掌故丛谈》,后者是民俗和文学史大家杨荫深(1908-1989)的代表作。曾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的杨荫深遍览典籍,考证经史子集,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写就了这部集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为一体的百科全书,1945年出版后即人争传购。

2011年起,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这部“老书”进行了多角度再开发,陆续出版线装典藏本、小精装本、大字本,并将这套书小精装零卖销路最好的一本单独打造为《岁时令节(插图珍藏本)》。这部经过编辑重生的“新书”甚至版权输出至香港,出版了繁体字版,可谓老选题滚动开发的典范。今年推出的《民俗掌故日历(2019)》邀请文物鉴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关门弟子潘方尔配上水墨漫画,形成“民俗漫画、一日一赏”,潘方尔在每幅画上自拟的小诗颇具趣味,同时辅以篆刻、书法,集中华传统文化印记于一身。

“民俗文化虽流行于民间,却是以小见大。正如《管子・正世》所言: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潘方尔戏言自己基于《事物掌故丛谈》的再创作乃“全方位瞎搞”,通过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古老民俗里蕴藏的生活智慧。

“《事物掌故丛谈》作者杨荫深祖籍浙江,居于上海,因此这本书中记载的民俗更多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成为海派文化的载体。”仲富兰说,民俗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传统,日历与民俗的结合相得益彰,在衣食住行、器物杂用、谷蔬瓜果、花草竹木、游戏娱乐、风俗习惯等各层面,要“过好日子”,最好都要回头望望历史深处。

除了“一日一画”部分,《民俗掌故日历(2019)》也体现了辞书社的专业素养,在书末配有365个掌故由来的篇目笔画索引。对成人来说,温故知新传薪火;于学童而言,日积月累承底蕴。是日历,也是工具书,更有知识的获得和美的享受。

明年的日子怎么过?先睹为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