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因遇冷、热、酸、甜食物刺激后引起。西医的各种牙病如龋齿、牙髓炎、根尖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出现疼痛症状均属本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所以齿与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一般而言,急性牙痛、牙龈红肿者,多从胃治;而慢性牙痛、齿松、齿痛隐隐、红肿不甚者,宜从肾治。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胃火、风火和肾阴不足所致。由于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上下齿,故而肠胃火盛,或过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伤络脉为病者属实证。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平素体虚和先天不足,或年老体弱,肾元亏虚,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烁牙龈,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齿松动而痛者为虚证。

辨证论治

实 证

主症:牙痛剧烈,牙龈红肿,伴口渴,口臭,便秘,苔黄脉弦,或伴有形寒身热等症。

分析:风热外袭,循阳明之经上犯于齿,因而牙痛龈肿。阳明腑热内盛则口渴,口臭,便秘。形寒身热因外受风热之邪所致。

治则:清热止痛。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颊车、下关、合谷、二间、内庭。

方义:颊车、下关位于牙关部,二穴同属足阳明经,能清泻阳明经之火,通调局部气血。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荥穴,可调阳明经气,泻阳明经之热。

随证选穴:形寒身热加外关、风池;大便秘结加支沟、大横。

虚证

主症:牙痛隐隐,时作时止,牙齿浮动,牙龈萎缩,伴头昏,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表现。

治则:滋阴降火。

处方:取局部穴加足少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穴取下关、大迎、太溪。

方义:下关、大迎为局部取穴,疏通阳明经气,调理局部气血。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能滋肾阴,冀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疗虚火。

随证选穴:虚火盛者加行间。

其他疗法

1. 耳针:下屏尖,泻法,留针30分钟;面颊或牙痛点,找准压痛敏感点后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

2. 穴位注射:合谷、下关。柴胡或鱼腥草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

针灸治疗牙痛,具有速效,简捷的特征,止痛快,效力强,并有加强止痛作用,但对于颌骨骨髓炎、牙龈炎所致的牙痛,要采取综合治疗,平时注意口腔卫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