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学安排的不同,眼下有的学校陆续迎来期中考试,有的已经进入考后总结的“节奏”了。不少学生在为如何应对考试而愁眉不展,而对于那些已经结束考试的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考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中复习的这五个误区,很多学生都会遇到,期中考试快到了,你的孩子有没有以下问题呢?赶快解决哦。 误区一:时间紧迫,为了考好要熬夜复习 Q 我是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马上就要考试了,我内心非常的紧张,怕考不好会打击我的自信心,所以我现在每天晚上复习到一点多才睡觉,结果第二天很头晕,一天都没有好好学习,我该怎么办呢? A

期中考试只是对学生前段时间学习成果的小检测,用来检验近期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以便调整自己未来的学习状态。因此不必熬夜学习,影响到白天学习的效率,那样就因小失大了。 那么如何应对考前焦虑呢?

正确认识考试,明确学习目标;

舒缓考试压力,确定合适的目标;

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自我评价。 误区二:马上就要考试了,看教材不如刷题 Q 我觉得我应该针对期中考试做一些训练,所以最近的复习我就不看课本了,做了一些教辅和套卷,但为什么我的正确率完全没有上去呢?在某些比较烦躁的时候甚至越做错的越多,这是怎么回事? A

许多同学觉得时间不够用,作业和复习都是拿到题目就做,遇到不懂的再看教科书和笔记。其结果必然是速度慢、效率低。另外,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或者是理解错误,“题海战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先看透课本内容再动手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首先回顾基本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把握解题的规范化要求,了解有关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动手做题目,才能达到巩固、强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能力的目的。对于复习卷、模拟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误区三:文科类学科,死记硬背就能考好 Q 我今年上高一了,非常喜欢历史学科,想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我早读的时候一直在背历史,

从头背到尾,背完再倒着背一遍。结果把题拿出来,我还是不会做,大题也总答不到点子上。 A

这个问题困扰了大部分需要考文科科目的同学,死记硬背是绝对行不通的。首先,在背诵之前,我们应该把教材的整体架构摸清楚,对具体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接下来的环节,多背诵没错,但不能按照课本从头到尾去背。因为文科课本的行文顺序并不是分点列析进行的,完全按照课本顺序去背不仅容易分不清要点,也不便于记忆。

正确的背诵方法是:将课文拆分,根据自己的理解顺序去背。举个例子,对于历史事件的背诵,学生可以按照事件的时间、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导致的后果以及牵涉到的重要历史人物等不同内容进行拆分,然后再逐个"攻破"背诵难关。而政治可以按照答题的三点来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背诵才可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误区四:这道题只是“粗心”做错了,不必放在心上 Q 我平时很刻苦,也算是比较聪明吧,就是经常马虎,不然我的成绩在班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 A

这是复习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误区,而且非常容易被忽略。不重视“马虎”,也不正视自己因“马虎”而失去的分数,后果可能很严重,并且事后往往追悔莫及。

在做模拟题和平常小测试时,常常有学生抱怨因为马虎丢分。如果丢了2~3分,可能是由于一时马虎;但是超过5分,那就不再是马虎问题,而是掌握得不够好,所以要正视“马虎”!从平时的小测验以及模拟试题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加大训练,不马虎是一种习惯,需要努力去培养。 误区五:题目做对就可以了,字体不好不要紧 Q 我上次写了和同桌几乎一模一样的答案,居然给了他满分,只给了我一半的分。我平时也爱好自己写东西,文采也不错,但作文成绩一直上不去,这仅仅是因为我的字写的不好吗? A

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大家想一下,一位老师需要在不多的时间内批改上百份卷子,如果遇到了非常难以辨认的字,老师会花上半个小时去研究你写的是什么吗?不会的。因此,练字对同学们的考试来说,非常重要。

一张干净、整洁的试卷可以让批卷老师赏心悦目,自然也会给高分。如果短时间内字体提升不上去,可以先把试卷写的整齐,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采取用尺子画横线的形式,使自己慢慢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买几本字帖来练习。

【二、老调重弹:考后四大策略】

01

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

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

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通常情况下,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

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02

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1.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

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2.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

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3.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一处失分

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03

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最好书面表达。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建议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04

从归因分析到对策分析

以上分析,都属现象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分析。三种分析逐层递进:现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样”,归因分析回答“为什么”,对策分析回答“怎么办”。对此,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将做详细探讨。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