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01

这一首《满江红》,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岳飞所作,朗朗上口,荡气回肠,从垂髫小儿到耄

耋老者,几乎都拜读过此词。

不过,岳飞是个武将,这样文学价值极高的词作,真的是他写的吗?

近代著名古文献学家余嘉锡最先撰文提出,《满江红》并非岳飞作品,而是后人的伪作。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在几位著名的前辈学者争锋相对的论战中,《满江红》真伪问题曾经引起文坛不小的轰动。

不过,不管什么年代,文学和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出于某种原因,这场争论不了了之。

怀疑的论据主要有这么几个:

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为祖父辩诬而整理了岳飞所有的遗文,其中并没有《满江红》这首词。

事实上,《满江红》在明朝弘治十五年之前,找不到任何记载。

而且,《满江红》的行文风格与岳飞其他诗作严重不符,岳飞虽是个武将,但他的诗文却并

不是总是雄浑磅礴的,比如这一首也很著名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台湾学者孙述宇认为,《小重山》和《满江红》的格调差得太远,实在难以想象是一个人在

同一时期的作品。

词中提到“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哪儿?

翻了下地图,发现在这儿↓

差不多在今天的宁夏跟蒙古交界处,古时候,这里是匈奴的地盘。

可学历史的都知道,岳飞是抗金英雄,金人的黄龙府在东北呀!

岳飞要以地名作意象,表达直捣金人老巢的雄心,“踏破长白山缺”才更合适吧?

岳飞熟读兵书,精通全国地理形势,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岳飞在诗文中曾多次提到“迎二圣”,也就是迎回靖康之乱中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这几乎才是他北伐的心结与愿景。

统计了一下,岳珂《金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共7篇,其中有5篇提到了这个话题。

分别摘录如下:

“痛念二圣远狩沙漠”——《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

“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五岳祠盟记》

“行复三关迎二圣”——《题翠岩寺》

但在他最著名的《满江红》里,

却只字未提二圣,只说要“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是你的对手是女真人啊大哥!。

宋以后的元明清三朝,有无数文人士子用“靖康之变”来代指江山为蒙古和满清等夷狄入侵,

《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倒更像是明清笔法。

02

如果,《满江红》真的是假的,谁让岳飞撒了谎?或者说,谁以岳飞的名义撒了谎?

我国古文献学专家张政烺先生考证得出,从命意和风格看,《满江红》真正的作者是明朝词人桑悦。

这首词“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充满了激情的浪漫主义豪言壮语,却不像是一个真正久经沙场的将军武士所写。

近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则认为,这首词是明朝大将王越写的,王越有战功,曾经在与蒙古人的战斗中取得了贺兰山大捷,所以才会写出“踏破贺兰山缺”这样的句子。

总之不管原作是谁,几乎都可以认定他是一个明朝人,当时明朝正受到蒙古鞑靼的威胁,就连明英宗也像靖康之耻一般被掳去,差点亡国。

朝内朝外一片唱衰之声,投降派不计其数,这个时候,岳飞作为抵抗派的英雄人物,便成了承载时人愿景与勇气的偶像。

岳母刺字、勇冠三军的典故被文人一遍又一遍拿出来传说,搬上戏曲舞台、写入传奇小说,成了全国偶像。

这个时候,一首假托他名的《满江红》横空出世,立刻成为年度金曲传遍大街小巷,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人们总是习惯性去崇拜一个悲剧英雄的,如乌江自刎的项羽,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如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

最先提出《满江红》是伪作的余嘉锡是当时在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华北临时政府”控制下的辅仁大学教书的,他提出的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在当时却颇具政治色彩。

抗日战争期间,岳飞一直是国人抗战的一个精神偶像,如果《满江红》是假的,那么日本人作为“夷狄”是否就可以入侵有理?

所以在那个时候,余嘉锡的观点为人所批判,没有人真正去讨论这件事情的真伪,老百姓需要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到了60年代,夏承焘先生写《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亦因抹黑民族英雄而在十年动乱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文学自古就为时局服务,岳飞背上到底有没有“精忠报国”四个字,谁也不能扒开他的坟墓去探明究竟;他到底是维护华夏正统的英雄,还是破坏民族大团结的顽固分子,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解读。

当然,断语不可轻下,岳飞究竟有没有写过这首词,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只是,无论他是否写下过满江红,也丝毫不能改变他是那个勇冠三军、精忠报国的赫赫英雄,是“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的民族英魂。

03

在杭州西子湖畔,相对矗立着纪念岳飞的岳王庙与纪念吴越王钱鏐的钱王祠。岳飞是抗金英雄、抵抗派著名代表人物;而钱镠却是五代十国时期不断向中原王朝妥协投降的代表。

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物,却被江南人民共同缅怀、称颂,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修建庙宇祠堂来纪念。

一个以抵抗外族侵略被歌颂,一个以向敌国称臣被纪念,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岳飞领导的抗金战争,但他们的共同出发点竟然一致——为华夏民族中原王朝的统一而努力。

岳飞顽强抵抗金人侵略,在一个以投降派为主导的汉人王朝中,是“逆天而行”的孤胆英雄;

钱镠顺应时代潮流向中原王朝称臣,使得吴越国百姓免于战火流离,同样是英雄。

岳飞与钱镠所处的时代,差了两百年左右。

这两百年里,中国经历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瓜分中原,最终为中原所同化的乱局,也经历了汉人不断南迁、南方少数民族被纳入中原文化体系的一统局面。

唐人程晏说:“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金人统治下的汉族文人郝经曾说:“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看似矛盾的存在,却恰恰印证了自古以来文人对于华夷之辨的思索。

在政治学还没有移入中国的那些时代里,历史学曾经长久地托付着天下的政治意识,文学亦如是。

假设《满江红》真是明人假托岳飞所写,词中抗击外来侵略者,恢复中华河山的愿望与岳飞也是一致的。

这个愿望,从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开始,到近代全民族抗日战争,都不曾改变过。

我们崇拜英雄,时代需要英雄,所以才有岳飞,才有无数曾经抛过头颅、撒过热血,历经千年万年也不会被遗忘的民族的脊梁。

最后,让我们朗读一首岳飞的作品,

依旧荡气回肠,

我们依旧热泪盈眶。

我有一宝刀,

深藏未出韬。

今朝持赠南征使,

紫蜺万丈干青霄。

指海海腾沸,

指山山动摇。

噫嘻!

平蛮易,

自治劳,

卒犯市肆,

马躏禾苗。

将眈骄侈,

士狃贪饕。

虚张囚馘,

妄邀金貂

使君一一试此刀,

能令四海烽尘消,

万姓鼓舞歌唐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