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   扬

编辑|白复海

林小兔 28岁

我和男友分手了。

他是我的初恋,我读大三时认识了准备考博士的他,谈了5年。他是很优秀的男孩,从农村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出来,如愿成为名牌大学医学博士,这让我很敬佩。

去年,我们的工作都解决了,家里人开始催促婚事。我是本市的,家里有现成的两套房,让他任选一套做婚房,他不同意,说要自己买。我能理解,他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于是,研究买房。

我们工作的医院在市中心,房价贵得很,如果离得远,两个人都不方便。我们看中一套单位附近的房子,可价每平方米两万以上。我们刚参加工作,哪来这么大一笔钱?我跟父母商量,“借”了一笔钱,准备作房子的首付。我妈提出房证写两个人的名字,可他翻脸比翻书还快,说要买就写他的名字,因为以后还贷主要还得靠他。看在几年感情的分上,我同意了。

坚持还贷两个月,他不乐意了,见习期3000元工资根本不够还贷。我的确可以和他共同还贷,可他得寸进尺,让我家出钱装修、买家具,就差明说要我家连剩下的房贷一并付完了。要知道,房产证上可没有我的名字!我和他闹得很不愉快,反而是我爸妈连眼都不眨,满口答应下来。用我妈的话说,“准女婿这么优秀,以后这点儿钱总能有的。”他们觉得嫁给一个大医院的医生,一辈子就进了保险箱。

可我觉得他已经变质了,不是我认识、欣赏的那个靠自己能力奋斗的男孩了。身边的朋友、同事觉得我做的对,可有时我还是心慌,以后还能找到比他更好的男人吗?爸妈说我太傻,只要结婚了,何愁等不到他年薪几十万的时候。但我就是没忍住,分了手。

杨扬  心理咨询师:

我认为在现代婚姻观念中,房子更多的是一种被挤压了的情感表达。

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中,出国游子奔的是一张绿卡。这些年,异乡生存的人首先想解决的一是求职就业,二是城市户口,三就是房子。可当新人怀揣文凭来闯荡城市时,他所真正感受到的排外性有时来自物质,例如房子,自然而然地,他的眼光便落在他认为“更重要”的地方——那些火柴盒子般的钢筋水泥空间。

千万别忘了,你是在金鱼缸里长大的,而他是在野外池塘里长大的。这种差别注定了他会把骨子里的那一套占有欲融进房子里,包括要求独立购房,房产私有。他注定比你现实,比你自私,因为他比你有危机感,他很清楚,你还有你的家庭作为支撑,而他背后空无一人。

我不敢说他不爱你,但至少这份爱已被房子冲得七零八落。这让我想起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一针见血的论述:“女性对于男性而言是‘他者’。”显然,比起你这个“他者”,房子更接近于他的“自我”,他需要一套房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迅速跻身中产阶级,哪怕房子里装着的是一个“羞怯的自我”。

我并不反对他的“男性房产情结”,我反对的只是他为达到目的的做法——只想获取,不想创造。我理解草根出身者的生存逻辑。可谁说草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索取,得寸进尺?就算他靠着你和你的家庭一步登天,也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买房不等于啃老,家庭资助不是不可以,可一定要量入为出,借父母的钱,以后就要还回去。如果靠了你父母的存款作为首付甚至还房贷,房产证上加上你的名字也是合理的——除非你自己放弃。

婚姻最需要的是诚意,否则,就算你们住进了新房,你们最终也会走出彼此的心房。说白了,是不是大医院里的医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不能是自私自利者。

爱情,往往开始于偶然,结束于必然。也许你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就分了手,可我想说,你的潜意识带领你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除非他能够看清自己的问题,能够回头是岸,否则你们勉强而来的婚姻注定到达不了幸福的彼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