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魂匠心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期匠人精神。

系列专题——

为您讲述新时期大国工匠。

韩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老年病研究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

医生 就应该是天使

在采访韩英时,记者曾两次感到出乎意料。

第一次纯属误判,记者在没见韩英之前,一度认为她会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采访前记者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英的一份简历:韩英,1965年生,医学硕士,日本留学归国,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老年病研究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其他社会任职方面,韩英是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高级职称大评委、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辽宁内科学会常委……诸如此类头衔在韩英身上足有20多个。

社会荣誉也不少,这些年来,韩英先后获得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称号、辽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辽宁好医生团队(学科带头人)……加上今年新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也近20个。

按理说,像她这样一位职务与荣誉都很耀眼的人,应该经常出现在各种宣讲团、表彰活动中,频繁在媒体上曝光。但在互联网上,记者几乎搜索不到任何关于她的采访,就连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五一劳动奖章的仪式,她也没去。网上连一张她的照片都找不到。

在今时今日,这是极不寻常的。

因此记者认为,韩英应该是一位非常内向的学者,很可能不愿和外界接触,对记者更会少言寡语。

但见面之后发现大错特错——韩英本人非常开朗健谈,言语幽默,既没架子,也不做作,极具亲和力,一看就是好相处的人。

只睡四五个小时

▲韩英(左四)带领医生查房

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种忙碌的日子过了多久?韩英的回答再度出人意料。

她说:“我这人吧,体质好,精力也旺盛。做医生这30多年,无论在门诊、在病房,还是后来在循环内科做主任,我每天都是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生病,从没早睡过。”

这番话说得轻描淡写,却令听者吃惊。

多年来,韩英的勤奋在医院有目共睹,她当住院医师时,从门诊到住院部,本可相对轻松一点儿,但韩英反而更忙,科里病人多,她主动挑起重担,有时一天接六七个患者,问诊、开单、写病历忙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主任查房,韩英不用看病历,将每位新患者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让科主任大为惊喜。

多年后,韩英担任辽宁省金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她仍坚持每天6点钟从家出发,7点之前到医院开始工作,会诊、做支架手术、商讨治疗方案,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回家。回家后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是在看医学新进展和撰写论文,常常在深夜刚要入睡,又接到电话赶赴医院抢救危重病人。而这还只是日常工作,韩英同时还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来辽宁期间的健康保健工作。遇到重要危重病人,韩英需要连续24小时甚至36小时进行抢救治疗。

即便忙到分身乏术,韩英仍坚持带领团队科技创新,经过她多年努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诸多成就,特别是在老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在医院开展了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早期动脉硬化检测、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她虽从不出席任何场合宣讲自己的事迹,但多次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及讲者,并担任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答辩评委及主席。近年来,韩英主编及副主编两部医学著作,参与5部医学著作的编写,承担辽宁省科研课题三项,获得省科研成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二项,发表国家、国际级学术论文60余篇。

看完这份成绩单,相信所有人都不能不相信韩英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也只有如此努力,才能同时兼顾这么多工作。

笑容背后的眼泪

采访时,韩英始终笑呵呵地解释说:“不累,习惯了。”每天如此忙于工作,家庭如何兼顾?面对这问题,韩英同样轻松地说:“我丈夫非常支持我工作,现在是我自己开车,早些年,他一直坚持每天早上送我上班,他是个高级警官,但照顾家里,毫无怨言,哈哈。”

孩子呢?韩英说:“孩子从小就不用我管,她非常懂事,从不缠我。但小时候不爱学习,直到高二了,在班里名次较差,老师都认为她考不上好大学了。到高三,她突然开始自己努力了,最终考上了一本大学。”

说起孩子,韩英又笑着补充:“你知道吧,我孩子遗传我,聪明,我从没辅导过她。高三时,有一天晚上,她让我拿着课本考她背英语,她背得挺来劲,可事实,由于那天太累,我拿着书坐沙发上睡着了,这是我唯一一次辅导她……”

接下来的场景,是记者采访中第二次感到意外——本来,韩英一直是笑着在记者面前表扬孩子,可说到“唯一一次辅导她”时,韩英突然就哭了。

猝不及防,记者还没反应过来,韩英已经站起来,在办公室里翻出条毛巾擦眼泪,边擦边说:“其实我知道我对不起孩子,她特别聪明,要是从小就陪在她身边,让她从小就努力,考个名牌大学还是有可能的。可我没管过,把孩子耽误了……”

韩英的眼泪令人难以面对,毫无疑问,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自己高考的失利、工作后30多年日以继夜、肩负患者期望攻克心血管疾病诸多难题,这些,在她口中都被说得非常轻松。仿佛,她永远不会累,什么事对她而言都不难。

其实,没有谁是超人,这些年的酸甜苦辣都被她藏在心里,外面又加一层开朗乐观的笑容,每天肩负着患者的重托,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人。或许,只有在考孩子英语睡着时,她才会疲惫;只有她感觉到对孩子的愧疚时,才会哭。

爱心源自使命

采访继续,记者告诉她,在网上唯一能搜到她名字的,是辽宁省金秋医院“菊香爱心团队”到一所学校做健康知识讲座,她是讲师之一。除此之外,网上再无她的信息。韩英此时已擦完眼泪,又变成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她说:“菊香爱心团队是金秋医院的老院长、全国劳模张菊香从一线退下来之后成立的爱心组织,我是里面的积极分子。”

菊香爱心团队是辽宁省医疗系统中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团队医生利用节假日,走遍全省各个偏远贫困地区,为困难群体提供仪器设备检查、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解答群众疑问。2016年9月,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明办共同举办的“辽宁好人·最美人物”发布会上,辽宁省金秋医院“菊香爱心团队”成为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唯一获得“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称号的集体代表。

从团队2013年成立之初,韩英坚持每月一至两次参加团队活动,到贫困地区看病、讲课、免费送药,累计已超百次。描述义诊的场景时,韩英神色略显凝重,她说,在一些偏远乡镇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有的农民才60多岁,但由于心衰严重,常年在家卧床,看上去仿佛是90多岁行将就木。经过医生的治疗,老人症状明显缓解,对医生千恩万谢,奉若神明,那场景令人动容。

“有的贫困乡镇一听说省里的专家医生组团来义诊,把整个镇医院都围上了,看病的时候,每个医生身边都站着一大堆人。医生站起来想去上厕所,乡亲们以为医生要走,都围上来,拉着你袖子求‘不要走啊,还没看完,不要走啊’”韩英叹口气,说:“我们每次去,都看到很晚,回到沈阳都是半夜了。”

贫困地区的道路不好,为什么不在当地凑合一宿,第二天再回沈阳?韩英说:“哪有钱住宿啊,我们都是义务的,早上5点出发,坐车远的要4个小时,到地方一气看病到天黑,赶紧往回走。再说,院里这边还一大堆事儿呢。”

已经够忙了,为什么还要参加这些公益活动?韩英想了想,说:“其实,你刚采访时,我说我当初没想学医,是真的。但有一样,医生这个职业,干时间长了会让人产生使命感,会爱上这个职业。挽回生命,解除患者的病痛,这是无比光荣的工作。我一直都觉得,医生,就应该是一个天使,应该出现在受病痛折磨的人面前,帮助他们。而且这种帮助不应该有额外的条件,我从来不收病患方送来的礼金,因为我觉得……”

记者打断她,问:“您从来没收过红包吗?”

韩英说:“这个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从我当医生那天起,无论在门诊、病房、日常治疗还是上台做心脏支架之类的手术,我从没收过患者的礼金,一次也没有过。”

采访快结束时,韩英还特意说了她正在积极推动的“心肺复苏全覆盖行动”,希望得到宣传,她说,心肺复苏作为全球公认的“第一救命技术”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熟练掌握的技能,这项技能并不难学,而一旦身边人因各种原因导致心跳骤停,掌握这项基本功可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抢救,尤其发病后的4分钟抢救成功率极高。在她的推动下,辽宁省金秋医院以及一些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已开始这方面培训,她希望未来该项培训能够覆盖全省。

“这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韩英说,如果你能挽救一条生命,那么你就是医生,就是天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