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中文电影海报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起跑线》,以及《嗝嗝老师》,观众总是能被印度电影的某些特质吸引,比如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对现实深入浅出地剖析、剧本层面出色的人物成长……这些影片让观众愉快、感动、思考,充满正能量。这几部印度电影又有各自的优势:《摔跤吧!爸爸》有非常强力的情感内核,主题引人深思;《神秘巨星》和《起跑线》则更写实地反应了印度社会的现状。相比它们,《嗝嗝老师》算不上深刻、犀利,但却赢在现实和电影艺术的巧妙融合。

故事的主角奈娜是一位“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会不自主地抽动,并伴随喉部异常发音及污秽语言——本网注)患者,这使得她总是引起围观、遭人嘲笑,“嗝嗝老师”因此得名。好在她有个温暖的家庭,又遇到了指点迷津的好校长,使得她保持着阳光的性格,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而她的梦想,则是用她的感悟来引导更多学生。

《嗝嗝老师》让人们看到了“不可能中的可能”。

奈娜开始接手9F班后,影片叙事重心几乎全部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奈娜“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身份逐渐被忽略。9F班的学生的出身直观地反映了印度社会的突出矛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来自贫民窟的他们,因为政策规定的“教育义务”被规划到高级学校接受教育,从土操场走进了教室、穿上了整洁的校服,但在一个因为肤色就会被区别对待的环境中,他们时刻被提醒着,自己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宗教、历史等诸多原因,印度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如同影片中9A班与9F班的差距:即便在同一学校中,9A班从小接受精英教育,长大赴英美留学,回国继续成为精英,管理国家70%的财富;而另一边的9F班,同学们干净充足的饮水都得不到保障,上厕所要排50米的队。班中学生的父母做着最卑微的工作,这些工作又由长大后的他们接班。

印度的贫富差距问题看似一时难以解决,但《嗝嗝老师》让人们看到了“不可能中的可能”——只要正视现实、用对方法、做出改变,那么9F班的学生也能与9A班的学生并肩前行。

这就是《嗝嗝老师》试图做的——将艺术照进现实。同样的野心,与所有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印度商业电影不谋而合:《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和《厕所英雄》聚焦女性权益,电影的成功反过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起跑线》和《嗝嗝老师》,则是反思印度教育制度,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提倡个性化教学。

这也是印度电影即使拍得“套路”,却依旧可贵的原因。印度电影的工业成熟度号称世界第二,比起好莱坞,它选择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土的模式,用于反哺社会,这点值得肯定。

首先,印度电影有极成熟的剧本制作。拿《嗝嗝老师》来说,10分钟交代人物,20分钟进入主线,几处矛盾、几次反转、哪里催泪、哪里振奋,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可以说是公式化的模板剧本——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必不可少的基底。

同学们从本能反抗到被奈娜诚心征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剧本设定上一定要有梦想的阻力(类似于英雄与反派的共存结构)。《摔跤吧!爸爸》中梦想的阻力是命运,《神秘巨星》中是父权,《嗝嗝老师》中则是精英主义。这里的精英主义更多是一种惯性思维,即习惯了优越生活的人,很难注意到底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对于9A班主任来说,9F的学生是无药可救的,是本性难改的,他们不能拥有更好的教育是因为他们不配——这是典型的歧视。而这种思想,最后影响了下一代的价值观,亲自见证过它的可怕之后,9A班的班主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像有时候,社会的痛点往往是不自知的,只有用电影表现出来,大家才会开始反思自己。

“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也是本片的核心思想,对应的情感内核是每个人都渴望改变。而在所有9F的同学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真正的“改变”有多难。同学们从本能反抗到被奈娜诚心征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自甘堕落到完成自救又是一个过程,期间要经历很多次纠正和自省,还要有外力的支持。于是,老师的作用就不单单指教学本身了,更有“指引”的意味。

电影的最后,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每个9F班的学生都长大了,曾经灰头土脸的他们如今神采奕奕,各自拥有了美好的人生……他们会永远记得学生时代的那个下午,他们抛出了“限制自我”的纸飞机,命运从此开始改变。(文/小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