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渡在读》

重钢与义渡 来自大渡口发布 00:00 05:53

朗读:肖琳

重钢与义渡

(节选)

作者:姚家勇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抗日的烽火迫使汉阳铁厂迁往重庆,陪都形成大后方全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生产了当时国内钢铁总量的90%,也成就了大渡口百年钢铁文化史。

百年重钢史,百年复兴路。一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的8000匹双缸卧式蒸汽机,静静躺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如一头醒来的睡狮,唤醒了中国民族工业,更增添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这台全球唯一的重达250吨的巨无霸,建造于1905年,代表了百年前世界工业的最高水平。远古大渡口人制作了精致的石器,近代大渡口人同样制造了精美的产品,重钢工人用这台蒸汽机机器作动力,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采风队伍里,不少作家曾在重钢奋战过。1940年的轧钢厂房、1985年的大型主电室、80年代的机关大楼……此时此景,我们感觉整个人连同影子,一起掉进钢铁的历史。这片热土,浓缩了时代的血与火,浓缩了我们的记忆,高炉、烟囱、机车,熟悉的一物一件,如今与石器一样成了国家级文物,存留在博物馆,存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将百万年石器时代压缩成一年﹐中国冶金时代差不多只有45小时。如果这样计算,重庆现代钢铁史自1938年起,不过弹指一瞬。然而,短暂的历史,并不意味着平乏。

1938年6月初到1939年底,行船载着“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汉阳钢铁厂的3万余吨设备,冒着日寇飞机的沿途轰炸,从马桑溪渡口上岸,拉开了大渡口冶金工业的帷幕,为马桑溪义渡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1950年,重钢生产的钢轨,铺在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即成渝铁路上,而位于马桑溪边的大渡口古镇则是成渝铁路上的明珠,至今照耀着每一辆载满历史的绿皮火车。自明清始,马桑溪就是连接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重庆长江流域近700公里,依托渡口形成的场镇不少,只有马桑溪存留了特别不同的“义渡”内涵,一个“义”字,反映了马桑溪渡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置身于散发历史幽香的小镇,凝视着烟雨朦胧的江水,聆听300年前“义渡”人来人往的喧嚣,这种享受岂是其它码头所能体会的?

在义渡公园绿树遮掩的自然山石上,嵌刻着“古道热肠”四个大字,艺术阐释了义渡文化的含义。据《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清光绪年间,正式设立义渡。自此,义渡文化便以道义、诚信、坚持为核心内容,转化为大渡口的城市精神。

一段惊喜、奇妙的旅程即将结束,大家握手道别。“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借用席慕容的诗,我们相互祝福在马桑溪义渡,共同把祝福送给心中的大渡口。

朗 读 者

肖琳

做最真实最漂亮的自己,

依心而行,别回头,

别四顾,别管别人说什么。

来源:大渡口发布

编辑:周朝华

美编:赵   倩

主编:张   韬   陈长青

监制:刘文娅   姜   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