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带兵人简介:刘源,男,武警株洲支队某中队副中队长,曾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总队优秀基层干部一次,所在中队连续两年获评总队“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问题聚焦:当新兵“第二适应期”遇上严峻复杂的疫情,当老兵的“休假期”遇上封闭管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注定成为了各类思想问题的集中爆发期。最近中队有部分同志思想上也起了“小疙瘩”,怎样协助指导员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摆在了每天和大家一起训练、生活的副中队长面前。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号准兵脉、对症下药。

用好“温度计”,精准测量“知兵心”

列兵小刘下队后,由于自己的体能素质相对于其他同年兵要弱一些,自己拼命加操,但训练上也看不到明显效果和进步,一时间陷入了迷茫,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新兵下队后的“第二适应期”,既是情感心灵的脆弱期、身体心理的考验期、内部关系的融合期,也是矛盾隐患的凸显期。每个人的“思想体温”都不一样,思想产生“高烧”的原因也不一样。刘源认为,解决小刘的思想波动,关键在于帮助他树立信心,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刘源的耐心帮带下,小刘逐渐认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稳扎稳打之下终于感受到成绩逐渐进步带来的快乐,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构筑“家庭桥”,连接后方“稳兵心”

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本计划着二月份休假的下士小何不能如愿了。三年未曾回家,第一次休假的他很是兴奋,本想着回去给奶奶过生日,还特地买了许多特产想带给家里人尝尝鲜,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的计划泡汤,思想上也产生了不小的波动。

家永远是战士内心最软弱,最不忍触及的眷恋,那就让我们把好消息带回家,把思念也带回家。得知这个情况后,刘源主动和他的家人取得联系并做好解释工作,把他在部队取得的成长和进步也一并分享给家人,得知孩子在部队学有所成,小何的家人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小何也羞涩地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儿行千里母担忧,军营和家庭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用沟通的桥梁去打开战士的心结,只有后方稳定,前方才能打胜仗。

用好“传家宝”,鼓舞干劲“暖兵心”

由于计划调整,原本要分配到机动中队的战士小李来到了执勤中队。下队后总感觉自己所在的中队和想象中不一样,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面对的是岗楼和哨位,离自己的特战队员梦越来越远了,心理落差很大。

其实小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在的中队一样有着优秀的传统,执勤中队一样可以圆梦。刘源带他走进荣誉室,给他讲起一件件荣誉背后的故事。当他看到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块块闪亮的奖牌、一个个英模人物时,他深深感受到中队一茬茬官兵立足本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备受鼓舞。谁说执勤中队就不能有特战梦,只要心中有梦,脚步不停,哪里都能圆梦。

点燃“瞭望塔”,拨云见日“照兵心”

随着军队招生考试日益临近,准备考学的战士小林感觉压力很大,因为焦虑常常失眠。一直在熬夜加班学习,想通过牺牲睡眠时间来换取学习时间,反而却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效果完全不如预期。

得知这个情况后,刘源主动走进学习室,为他分析知识点,给他解压。为了让这些考学的战士实现梦想,他主动当起了文化小教员,并说到:“虽然教材里的知识不可能完全记得起来,但就算给战士们讲讲学习方法,也能让他们事半功倍。”作为一个过来人,心贴心地传经验,手把手的教方法,也可以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小编快评: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首先要号准兵脉,对症下药。只有走近兵心、稳住兵心、温暖兵心,才能在“知兵心”中相互了解、在“稳兵心”中缓解压力、在“暖兵心”中加深感情,在“强兵心”中凝聚力量。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生死。让我们共克时艰,一起解开思想上的小疙瘩,待到春暖花开时,又会见到你们会心的笑容。

(编辑:刘粤商 撰稿摄影:李治 郑稼易 刘源/株洲支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