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作家刘再复的一篇关于他读书的文章,提到了关于读书的三通方法,他说的三通,所谓“通”就是融汇贯通的意思,那“三”又是什么呢?他说三就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三个维度。

很多人可能不怎么理解,其实他的这个观点和我前几天写的一篇关于读书的三个层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文章链接在本文底部,大家可以去读一下,会对阅读有很大帮助,继续回到原文,首先要贯通这三个方面的维度,是纵向贯通而不是横向的博览,我们平时读书很容易陷入一个横向的求数量,而忽视纵向的求贯通的错误读书方法中去。

文学的、历史的和哲学的是在纵向的方向延伸,比如我们读加缪的《局外人》,首先就是当成一部小说作品来读,从文字的排列美感到故事情节叙事角度,去理解审视作品,然后就要结合历史环境进行对当时主人公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最终我们要追朔到它的思想源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读一本书就需要去了解历史,最终还要再了解哲学。

这种上下贯通的阅读方式,才算是真正读懂原著,通过这种上下贯通而不是左右博览的方式,我们基本上就完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这也是我前几天说的读书的三层结构,就是获取知识的结构,哲学层提供观察角度也就是视角的高度(理论支撑),历史层就是提高你的知识深度(文化纵深),文学层提高你的知识广度(艺术审美),通过三层的融会贯通,你才真正的读出内涵,读出思想,读出深刻。

但现在大部分人不是这样读书的,他们只是在一个维度上进行横向的博览,而不是纵向的向上探索,如读巴金的小说,恨不得把巴金的所有小说都读完,读畅销小说,恨不得就把当当上所有畅销的小说都读完,这就是横向的博览。

虽然是博览了,但你没有深度和高度的理论支撑,你是无法在这些书中读出更深刻的价值来,读人物心理,你不懂心理学,读人际关系你不懂伦理学,这些都属于哲学范畴,读社会环境你不懂历史,这样剩下的你只能读出一些表皮东西,读完了,自己也许就图一时的痛快,或者是消磨了自己认为无聊的时间,真正用起来,就会发现捉襟见肘,如写点东西什么的,就会发现虽然自己博览群书,但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这就是没有理论,就没有叙事的角度。

有人问,贯通了又有何用?贯通了才能读出思想,才能利用这些思想,没有思想,你就无法再进行其他的文本细读或者是名著的客观理解和认识,没有思想的深度理解并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在一些处事决定中被局限,或者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自己的视线,造成一些事件的误判,读书本身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明智,而明智的前提就是读出思想内涵。

为什么你不能下笔如神?原因在这里!透露一份价值不菲的写作秘籍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名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