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大社区比作一个“大家庭”,家庭除了家庭成员以外,它里面必须要有独立的“客厅”、“书房”,——它可以视作“文化会客空间”。它可以是你一个人静谧思考的空间,也可以是广约朋友们聚会畅聊的空间。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款专属千年古镇的“文化客厅”,带你走进深闺中的她,独享这份VIP的文化内涵。

2017年8月新场镇获评“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以来,新场镇明确了今后的发展定位。回首1300多年的古镇发展历史,展望古镇今后的发展路径,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新场继往开来的新机遇。同时,新场镇紧密结合今年新区深入推进的大调研活动,向广大群众、游客打开一扇听民意解民忧的窗口,来一次问题的大梳理,对未来工作目标、方向的再思考。

新场镇在大调研过程中充分倾听民意,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就是文化工作者落实大调研工作的发力点。只有把大调研工作和这些抬头看得见、伸手摸得着的幸福感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古镇文化客厅的创立基础就源于此。新场镇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覆盖全镇、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有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48平方公里的古镇保护区,从南至北,将四库书房、锣鼓书馆、张宅郑宅、缶+文创体验空间这四个各具特色文化客厅串成一线连成珠,古镇公共文化空间基本雏形和文化成效基本呈现。

特别在今年历时40多天的2018“文创·让生活更美好”古镇文化体验季中的呈现,成功吸引了线下参与人数约15万人次,线上参与约达 43万人次。

这四大文化客厅集展示、培训、体验、交流、交友和产品销售于一体,都是文化空间的样板间。除了为古镇的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更是古镇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成为古镇原住民接待客人、朋友聚会、工作交流的理想之所。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客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镇业态的调整和优化。正是新时代古镇历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上海御书楼文化传播中心(四库书房·新场雅集)以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为主旨,结合新场古镇特色,开发与古镇文化相应的文化体验项目,唤起新场民众对新场昔日繁华的记忆,提升当地人民的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

作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常年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国学课堂,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公益论坛和讲座;“传与承——重阳论坛”、“新场盐文化论坛”、“2017年文创新场的启动仪式”等等。

书房以记载新场名称由来的珍贵史料典籍《熬波图》为题材,引进稀缺但珍贵的手工雕版形式,增加抄纸、刷版、线装书手工制作,琴、棋、书、画、诗、书、茶、香等富含传统文化要素学习的内容,展示、呈现“崇文尚德、承古更新”的新场精神。

中国锣鼓书艺术馆:位于新场镇新场大街145号,五灶港畔的包家桥南堍边,傍水面东,10间二层楼,400多平方。

内分锣鼓书的历史沿革、乐器道具、传承谱系、民俗信仰、艺术特点、相关艺术、传承发展等内容。馆内设有说书台、观众席。采用实物、木雕、砖雕、图片、录像、梦幻城像、展演等手段,展示了锣鼓书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魅力。

张宅、郑宅位于新场大街303号,建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为传统院落式,2017年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张宅的马头墙与郑宅的观音兜,是新安江流域和浙江沿海地区两种文化的杂糅,文化碰撞的变体。

新场镇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获取更多资讯及精彩阅读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微信公众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