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你 睡 了 吗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送别2017 窦唯 - 送别2017

⊰ 文/ 格姐 ⊱

1942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

与大师朝夕相处15载的弟子丰子恺听闻此事,哀毁骨立,痛不欲生,遂提笔书写《我与弘一法师》,寄托哀思。

这本书记录了他与师父多年以来的人生哲思,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得:

“人生有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芸芸众人终其一生,最终不过攀登这三层,有人高楼俯望,有人深沟仰视,或苦短,或喜长,你又来到了哪一层呢?

- 01 -

物质生活

丰子恺说,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前些日子,和一位文学院的老师聊天聊到“衣食”二字,赶上他妻子刚刚怀上二胎,他跟我说,眼看都要40了,但生活的追求依然止于这两个字。

“不求锦衣玉食,只愿衣食无忧,无灾无病,母慈子孝,就足够了。”

这显然是一种普世的追求。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存在于DNA里的本性,投影于人生,我们夜眠晨起兢兢业业一生,无非追逐场感官上的舒适,要肚子不饿,身上不冷,吃饱了想着去吃点美味的,穿暖了想着去穿点漂亮的。

爱人温柔诚和,孩子乖巧懂事,父母健康平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特别欣赏一位“90后”,脱口秀演员李诞。

事实上,他是89年的,不过,身兼主持人、编剧、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他,自诩为90后的代言人,字里行间也都是90后对现实的戏谑。

他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微博置顶中的“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有人曾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懒散地回答:把现实过好,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也是一种方式

是的,过好现实,这其实是一种很消极的避世情怀,但李诞却乐此不疲。

“我觉得跟自己较劲没什么意思,跟世界较劲更没劲”;

“我没有初心,我的初心就是想躺着,千万别跟我说勿忘初心,我正奋斗呢,你一劝,当场就躺下了”;

“从更大的尺度思考问题完全是不可取的,智力的主要功能在享乐,在受苦之余”。

有人说他这种认知实在太浅薄了。

他也直言不讳:“我就是想活在浅薄里,我不希望说我还有什么深刻的东西,我就是希望活得流于表面,人是社会动物,人就是为别人而活的。

我想,也许这就是物质生活的究极体吧。

尽可能弱化自己的欲望,又最大限度扩张自己的需求,人要先感到幸福,才能看到玫瑰,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浅薄的明白人。

- 02 -

精神生活

丰子恺说,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论语》里有一则讲得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身居陋室,吃的粗茶淡饭,换别人早受不了了,但颜回依旧可以安之若素,不移向道之趣,故谓之“贤”。

像颜回这样,能脱离物质追求,而向往更高阶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我们自古就示以敬佩。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件很难的事情。

南怀瑾先生讲: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真正的达观通透者,他们最终所追求的,是那种超脱物欲、返璞归真后的心灵自由状态,是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上的愉悦体验。

海子曾写诗云:“从今天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后无数青年男女以此为志,来标榜,或者说,来引导自己的物质追求。

但当事人却用卧轨的方式,完成自己对于理想主义的殉道,慰藉和告脱自己在精神世界中所承受的煎熬与痛苦。

这时我们才知道,他,“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放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选择画画。

面对咄咄逼人的来者的质疑,他痛苦地发问:

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显然,这条路并不好走,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

有人说他疯了,说他鬼迷心窍。

但是,一只金丝笼里衣食无忧的鸟儿,它的快乐显然是在天上。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路上,总有人选择抬头看看月光。

从一到二,也许并无所谓高级低级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的追求罢了。

追求心灵自由固然难得,但养家糊口暖饱淫欲照样没错。

不过,能够挣脱自己内心与世俗眼光的桎梏,转而栖身理想的安居所,其中滋味和眼前景色,自是第一层的人终其一生都看不到的。

- 03 -

灵魂生活

丰子恺说,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从一层到二层,可能是爬了一座高山,但从二层到三层,却是登上青天。

不是每个人都能寻到那树阶梯。

但弘一法师寻到了。

据丰子恺回忆,“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完了”;

嫌艺术的力量薄弱,满足不了他精神和灵魂的追求。

39岁,彼时的他是世人眼中的艺术大家真名士,但是,金钱财富已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不过易逝美景,人生的归途,还在灵魂的来路和生命的真谛

所以,他能够拂去世尘,只留三衣破衲,两袋梵典,一杖一钵一芒鞋。

有典故讲,李叔同去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之前必先摇摇,刚开始丰子恺不好问,但见他多次如此,就开口问他为何这样?

李叔同答道:这个木藤椅上可能有小虫,摇摇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出家之后,他手书门联:“草藉不出,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入佛之人,胸怀天下苍生,以慈悲告世,潜心戒律,弘法济世,实践躬行。

也难怪赵朴初会写诗赞曰: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观时人评价,窥先生内心,三层楼风光尽览,不虚此生。

丰子恺曾解释说:做人好比喝酒,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粱

“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粱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花雕者的心...”

“我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

人生的境界到底如何界定,至今仍是个被争论不休的问题,各宗各派都有着自己的解释。

其中,比较统一的认知是,生而在世,必须往上走;从一个向往到另一个向往,从一个自由到另一个自由

身处任何一层楼上,自然看到的风景就不同,拥有的心态和价值观也不同。

但其实不论哪种,都不过是人生自主的选择,选择去拥有怎样的生命体验,以及,选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在出发之前,走哪条路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既然我们都已经出发了,那么,你到了哪一层楼呢?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解味弘一法师,品读人生三层楼@阿甘看天下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你想快速找到格姐

请尽快将【有格】设置为“星标”哦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有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