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网被一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刷屏。

2岁开始学涂鸦、3岁学游泳、4岁半开始学钢琴。

英文年阅读量超过500本,目前识字量1500字。

世界各地也遍布了他的脚印,日本、越南、泰国、巴厘岛……

最难得的是,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形成了良好的习惯,非常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看到这位小朋友的惊人简历,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表示:“感觉自己好像白读了大学。”

事实上,还真的有人白读了大学。

大学不好“混”了,22名大学生被开除

今年10月9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发布通告,决定对学业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进行清退,另外,还有40名学生留级。

几乎同时,985名校华中科技大学也发布一则通告:决定把18名学生的本科学历转成专科,原因还是考试成绩不合格。

网友们纷纷表示可惜:“连华科大都考得上,为什么修不够学分啊?”

与此同时又怒其不争,因为这18名学生在大学期间疏于自我管理,沉迷于玩乐、逃课、挂科,远远达不到毕业要求。

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被开除或本降专,非常合理,又有点出人意料。

因为当代大学环境普遍松散,对学生的课程管理和学业要求极为宽容。

对于考试成绩,一次不过还能补考,老师虽然无奈,也会想方设法地给个及格,很少听闻大学生真的“仅仅”因为成绩不达标而被开除。

“等考上大学了,就可以想怎么玩怎么玩!”这是高中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但最近,这个想法已经被宣告行不通了。

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振兴本科教育。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全国多所大学,如深圳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将学生的成绩单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以此激励学生更加勤奋、真正学有所成。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大学“严进宽出”的状态要变为“严进严出”了。

想要“混张毕业证”的大学生们,该醒醒了。

在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在假装上课

针对大学校园内学风不正的现象,《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很刺眼:

《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文章生动还原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状态——

上课时:

清醒的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

下课时:

自修的没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的没有看连续剧的多,看连续剧的没有打游戏的多。

考试时:

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

毕业前:

上大学前填报志愿,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大学毕业找工作,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

专业课:

修了《计算机基础》,真实水平连个PPT都做不好;

修了两年英语,却连与外国人日常对话都打怵;

修了《思想修养》,只有课堂睡眠抗干扰能力得到提升;

修过《阅读与写作》,但读的是手机,写的是微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大学变成这样:

上课时,老师假装没看见学生们玩手机、睡觉,学生们假装在听讲;

收作业时,老师假装作业质量过关,学生们假装自己纯原创;

考试时,老师假装没划过重点,学生假装认认真真复习过。

读大学变成了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有默契的表演和游戏。

中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好像是本末倒置了。

本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每天被无尽的学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本应该对知识和思想极具渴望的大学生,却玩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倒数20年,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关心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他们立志报国,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兴起可以弹着吉他唱着歌,或是吟诵一段诗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快乐并不难找,因为他们的灵魂丰盈而有趣。

而当代的一部分大学生,戴着最厚的眼镜,熬着最长的夜,追剧、网聊、打游戏。不关心这学期的学分,沉醉于游戏里的“上分”;把不合群说成“社恐”,把不运动说成“宅”;最大的理想是成为“最强王者”或者网红;没有信仰,供奉锦鲤。

在最该努力的年纪,他们选择了安逸。

逃掉了一堂课而没被老师点名,觉得自己很幸运;

作业拼拼凑凑全是“他家之言”,觉得自己很机智;

期末考考中昨晚背到的题目,觉得自己很学霸。

但是,努力是不会骗人的。

在大学里究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领悟了多少思想,社会自会检验,

从走出大学校门的那刻起,你撒过的谎都会一个一个被现实戳破。

当你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迷茫的时候,发出一句喟叹:“要是能重回校园就好了,我一定学点东西。”

这句话,其实你的学长们早就说过,只是那时候你忙着打游戏、谈恋爱、逛街,并未放在心上。

大学能够教给我们什么

1、体系化的知识与思考

很多人对于大学的认知是:

“高中苦了3年,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实际上,大学真正的定位是,你在进入社会之前,最后一次系统性学习。

什么叫系统性学习?就是指基于一个点,深挖,最后形成在此专业中,体系化的知识。

你身边可能有很多人,并不具有体系化的知识,他们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只懂得一些碎片。

柴静在《看见》中讲过一个故事。

刚进中央台的时候,陈虻拍出一盒烟,问她:

“这是什么?”

柴静回答:

“……烟?”

陈虻说:

“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多少倍。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儿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儿会给你写这个设计的颜色,把它的民族化的特点、它的标识写出来。

我给你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如果全不吸烟的话,影响经济向哪儿发展。

如果我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

最后,陈虻问了柴静一句话: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现在,问一下自己:

“我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大学,真正要培养的,就是学生此种体系化思考的能力,同时,让知识形成体系化。

只有体系化的思考能力,体系化的知识,才真正有深度,才不会形成偏见。

大学,正是一个人,基于某个点,基于这个坐标系,深挖,深度学习,简历知识体系的过程。

如果你大学混过去了,日后,你不再拥有如此系统化学习的机会,也许你永远无法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2、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以前,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你也许会做一些实验和课外活动,但由于不计入考试,大部分人都不重视。

大学不一样,这里有巨大的实验室,有数以百计各类的社团。你可以有充分的机会,利用这些资源,做你想做的事情。

这其实就是在训练你的一项核心能力: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个例子,最近一期《中国好声音》,来自清华大学博士的宿涵。

24岁,清华大学博士生,学生物的。但他和小伙伴们用人工智能做出了能自动作曲和写歌词的AI人工智能项目。

李健如此夸他:

“清华的学生,专注力、学习能力都是一流的,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很出色。”

这种出色,就是因为学习能力,很出色。

如果你在大学就这么混过去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任何训练,后果就会很严重,意味着你5年的收获,可能别人1年时间就可以完成。

大学废了,也可能导致一生废了。

人生路上,你在彷徨,别人却在飞奔

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赛跑,人生更是如此。

刚入学的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跑着跑着,差距就越来越明显。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现了一位校园红人。

为了考研,他把生活作息精确到分钟。

因为他姓车,人称“车神”,现在已成功跨专业保研至东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他有一张时间表,里面对时间的把控精准到分钟。

每天从7点25分起床开始,到晚上23:10分睡觉,“车神”的日程表满满当当。

除了常规的学习规划,吃饭、休息、洗脸、刷牙、洗澡、上厕所都是被限制时间的。

对此,“车神”这样解释:

“我做这个表只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效率,一天里可以做更多的事。”

其实,“车神”并不是只有考研的日子才“抽筋骨”,他平时就是“规划控”。

“上大学就像一场淘汰赛。想要更上一层楼的话,每一天都得像高三那么紧张。”

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频繁参加导师的项目和各种学科比赛。

在本专业课程之外,他还自学了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

他还经常浏览业内高手的博客,遇到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就会主动发电子邮件联络对方。

就这样,在三年的大学时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履历:

四次获得一等奖学金,

拥有四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四项软件著作权,

申请专利11项,

发表一篇EI会议论文、一篇中文核心论文……

如今,他凭借这些积累被成功保研至东南大学。

努力是一种习惯和品质,在大学时期培养出这种习惯,将会受用终身。

比如商界巨鳄王健林。

“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是我们日常聊天常用的梗,却没多少人关注他的一天。

24小时,两个国家,三个城市,

飞了6000多公里,签约500亿合同……

其实,他每天的日程几乎都如此忙碌,

“这是不平凡的一天,但也是他普通的一天。”

实际上,很多大佬的日程都很励志。

80岁的李嘉诚

每天坚持6点起床,

打一个小时高尔夫,8点到办公室工作。

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

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

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英文电视,

不仅要看,还要大声跟读,因为“怕落伍”。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每天5点前起床,

运动一个小时后开始工作。

小米董事长雷军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

“我现在基本每天中午饭大概三分钟的时间”。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洪敏、

早上6点起床,

却已经属于国内一众大佬里“起床最晚”的一个。

在国外:

有苹果公司员工在凌晨4点半

收到过CEO库克的邮件;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每天4点半起床,

在吃早餐的同时看报纸,

保证6点前赶到办公室;

雅虎CEO玛丽莎创下过

一周工作超过130小时的纪录……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有天分的人比你还努力。

当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抱怨生活费不够、抱怨作业太多、抱怨试题太难的时候,

无数同龄人,以及那些我们以为过得随心所欲、潇洒自在的大佬们,还在以一种远超我们想象的程度,默默坚持着、奋斗着。

大学是人生下一步起点的基础,是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最后的过渡期。

它应该是一个踏实积累的时期,而不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大学不可能是我们人生的终点站,恰恰相反,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成功从来不是“混”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奋斗出来的。

真正的安逸是灵魂丰盈后的自主和自由,自律才给人自由。

文中部分素材来源于|浙江卫视、国馆文化、共青团中央、清欢小卖部

历史上的今天

November 2, 2018

1082年

北宋皇帝、书画家宋徽宗赵佶出生

1861年

辛酉政变发生

“比我漂亮的,都得死!”13岁少女杀害闺蜜,儿童犯罪,究竟罪在谁?

痛心!浙大博士投江、深大硕士跳楼:孩子,即使平庸,我宁愿你活着!

李咏临终遗言让人泪奔: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爸妈,你们有多想让我死?” 孩子讲述网戒中心的“地狱之行”......

二胎妈妈横死街头、男童被猛虎咬掉手臂:不守规则,真的会死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