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次战斗:志愿军一个工兵营, 竟然在武器简陋、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阻击联合国军一个团长达四天,掩护伤病员、军部和后勤物资安全转移的艰巨任务,缔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1951年5月下旬,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地继续向三八线以北推进。志愿军在顽强阻敌的同时,几十万大军已集结到位,开进攻击出发阵地。

正当志愿军大举进攻之际,敌军利用志愿军粮弹殆尽、补给不及的弱点,在空军配合支持下,发动全线反攻。由于敌情突起,志愿军三兵团未能如期打好这一仗。

5月24日夜,待六十军一八〇师奉命北撤时,美军二十四师、七师、韩军六师已对该师形成三面包围,而背后就是北汉江。

当一八〇师发电请示六十军,打算撤过北汉江时,军指挥部仍令该师在北汉江以南就地防御,掩护伤员后撤,以致又耽误了或许可以使该师摆脱困境的最宝贵的时间。

及至25日晨,一切为时已晚,一八〇师已被敌四面包围,而接援的一七九师和一八一师又被敌穿插分割,无法靠拢,接援任务亦告失败,于是一八〇师陷于进退维谷的绝境。该师断粮数日,不少人因误食有毒野菜、蘑菇而中毒,气息奄奄,队伍开始混乱。师指挥部决定26日黄昏分两路突围。

次日上午,全师只剩1000来人,重武器及通讯器材全部遗弃,只留下一部报话机,师指挥部组织部队向鹰峰发起攻击。占领鹰峰后,决定向史仓里方向突围。部队十分艰难地连续突破敌人三个阵地,终因疲劳衰弱,寡不敌众,被阻于128.6高地之下。

“大伙儿饿得走不动了,怎么突围?干脆杀战马给战士充饥。”有人提议。

“不成,战马是与我们生死与共的战友,怎么能伤害它们!”有人当即反对。于是数百匹战马被饥肠辘辘的战士们解开缰绳放进了深山。

人们开始焚烧文件,最后一部报话机也在与军指挥部联络后被毁掉。这次联络等于通知军指挥部:一八〇师将分散突围,各自为战。一八〇师有组织的行动至此宣告结束。

正当一八〇师在鹰峰以南与敌人奋力苦战之际,六十军指挥部于5月24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决定动用军直警卫连和军直工兵营,迅速开赴史仓里、间村、马坪里一线,阻击敌军北进,以掩护高炮部队、后勤单位、伤员及军直属部队安全转移。

工兵营本非战斗部队,武器配备自然极为简单:每名战士苏式步枪1支、子弹100发、手榴弹4颗,每排1挺轻机枪,干部每人1支卡宾枪。

接受战斗任务后,工兵营紧急轻装,将工兵器材移交给军后勤部门,携带轻武器及干粮袋立即向史仓里进发。

当日大雨滂沱,雨水顺着脸直往下淌,只能眯着眼睛走路。路又泥泞不堪,一步一滑,一个战士跌倒,就会连带几个战士相继倒下。整整赶了一夜的路,个个都像水鸭子一样。

黎明时,雨渐渐停了,但雾气很重,二连分散隐蔽在一座山的北侧,二连连长黄成保分配任务,三个排各自进入阵地。

由于对眼前这座山的敌情不甚了解,一排长王海兴这位在解放山西的临汾战役中多次立功、颇有实战经验的爆破英雄,派战士周绍葆和方国昌在全排掩护下上山侦察。

周绍葆、方国昌从山的侧面潜行绕道上山,发现山上并无敌踪,山脊梁处有一半坍塌的战壕,估计是三、四次战役时敌军留下的一道防线。他俩招呼全排立即快速上山,占领山脊两侧阵地,修整加固战壕,轻机枪占领制高点。

山的南侧各种树木茂密遮天,晨雾弥漫,山林沉寂。这里似乎平静,但一场生与死的厮杀很快就会在这儿展开。王海兴召集各班长宣布纪律,约法三章:

1、各就各位,沉着应战,百米之外不准开枪,要节约每一粒子弹;

2、敌人集团冲锋时,在有效距离内方可使用手榴弹,将其消灭;

3、没有命令不准离开战壕,坚决阻止敌军前进。

雨时小时大,山上迷迷茫茫。战士们个个盯着山下,严阵以待。约摸过了一个多小时,山下向山上连打了几枪,枪声划破了山林的沉寂。战士们都意识到这是敌人在试探我方动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吱声。

15分钟后,从山下浓雾里,影影绰绰,逐渐显现出头戴钢盔、身穿雨衣、脚着水靴、高个、猫着腰、以散兵队形向山上运动的敌兵,战士们依旧岿然不动,恭候不速之客的到来。

待敌人进入有效射程之内,战士们突然射击。敌人发现山上已有志愿军占领,便指挥炮兵连续向山上志愿军阵地轰击,山上顿时火海一片,炮声震撼着整个山谷,粗壮的树干被炮弹拦腰截断,几名战士重伤被送往山下。炮击之后,敌步兵继续冲锋,被志愿军击退。

就这样,炮击、冲锋、被击退,反复进行了许多回合。志愿军坚守了两个多小时,因伤亡惨重,按上级命令利用敌炮击间隙,全排撤离了这个山头。

一排冲过山坳,登上另一座山头,与二、三排会合,继续阻敌前进。这里也打得十分艰苦,连长黄成保负伤,副连长腿被炸断,还有一名排长、三名班长相继牺牲。

敌人运用直升机喊话劝降,空中散发宣传品,战士们不屑一顾。如此苦战四昼夜,伤亡惨重,子弹几乎打光。

马坪里、史仓里一线阻击战,工兵营虽付出重大代价,人员伤亡三分之二,但圆满完成了阻敌四天、确保军和兵团直属部队安全转移的任务。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受到普遍赞扬。当时的战报写道:“工兵营与敌一个团正面交火,阻敌四昼夜,确保了伤病员、军首长以及后勤物资安全转移,出色完成了任务,可歌可泣,战果辉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