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四当天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

大年初四的习俗与禁忌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也是民俗中“羊”过年的日子,所谓“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诸神重临人间的日子。

一、年初四的习俗;

1、迎灶神、接财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子夜开始,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达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暗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达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2、接五路行神;

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当天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

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源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

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其目的就是,祈愿财神爷能把财宝赐福到家,来年大发大富。

3、全家一起吃折罗;

全家人要在一起吃折罗,打扫年货,并要到院中准备“扔穷”。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

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

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4、送火神;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5、灶王爷点查户口;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二、正月初四的禁忌:

1、妇女忌针线;

老从月朔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2、忌出远门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保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3、忌剃头;

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月朔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

整个正月不剃头,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4、忌摔坏东西

平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更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

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

5、丧家忌贺年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贺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6、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很多古时候传下来的禁忌都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如果过年没有这些禁忌,可能还真缺少了过年的气氛。

禁忌种种,叫人担着点心,神经有那么一点紧张,却又能给人一丝希望,盼望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新变化,年味儿反而更浓。

相关文章